首页 > 娱乐 > 娱乐爆料 > 我们留不住余老,也留不住乡愁

我们留不住余老,也留不住乡愁

来源:风度派    阅读: 1.4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一首乡愁,承载了多少岁月无声里的故事,让多少游子心生痕迹,而随着昨天老人的去世,事件也多了一个方向。

我们留不住余老,也留不住乡愁

悼念诗人

昨天,这位在每个中国人心里都“种”下乡愁的诗人去世了。一如他的诗作《当我死时》中所写,从长江到黄河,大江南北的中国人齐泛“乡愁”,自发悼念起这位爱国诗人。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我们留不住余老,也留不住乡愁 第2张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他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对中学生来说,《寻李白》也是最熟悉不过了。一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被无数次地写进作文中,成为描述李白最优美的句子。

余光中的一生中曾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他驰骋文坛逾越半个世纪,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他的文学生涯悠远、辽阔而深沉,是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着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有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 。

我们留不住余老,也留不住乡愁 第3张

他的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其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

除了他不朽的着作,我们还可以从陈怀恩导演的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中更多地了解这位不停地写诗,听The Beatles和Bob Dylan的可爱老人。

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

游历四方

在这部纪录片诗意的讲述中,那曾经远射天狼星,学徐霞客游历八方,目光矍铄的焚鹤人余光中归来了。他说,西子湾是他最后的归宿。

跟随余光中夫妇的步履,该片牵引出诗人的乡愁、文学启蒙、写作风格与文坛交游,更可见其走过中西思潮交会澎湃的岁月,找寻属于自己的声音。

在那些铿锵的思维与文句垒叠起来的生命史中,余光中最后把身心都托付给岛屿南方的海湾,和夫人一起,静静陪伴对方的烛光。

片中有一个令人震撼的镜头——那是余先生五十余本着作叠起,“着作等身”的画面。要知道,那些书籍没有一本是“假道具”。

该片导演是台湾电影导演、摄影师陈怀恩,曾经担任过场记、剧照、美术、灯光、摄影、助导、副导演,合作过侯孝贤、杨德昌和张作骥等,拥有二十多年幕后工作经验,见证了台湾近年来电影产业的兴衰。

我们留不住余老,也留不住乡愁 第4张

陈怀恩曾凭借《悲情城市》获第26届金马奖最佳摄影提名

像许多台湾的艺术家一样,陈怀恩致力于维护中华传统文化。他的作品流露出怀旧的气质,是这个社会所缺少的东西,令烦躁不安的人们心中为之一静。

作者的世界

《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延续了陈怀恩的创作风格,在唯美的摄影构图及叙事中,勾勒出诗人余光中饱满的人生历练。他选择以余先生丰富的作品作为纵贯本片的主轴,让观众能够从作品中进一步去认识这位远行的诗人。

我们留不住余老,也留不住乡愁 第5张

这个寂然的冬日,余老回家了。乡愁果真成了那一方矮矮的坟墓,我们在外头,先生在里头。

诗人死后,有一块白石安慰荒土,也就算不寂寞了,有一座大教堂峥嵘而高,广蔽历代的诗魂把栩栩的石像萦绕,当然更美好,但一位诗人最大的安慰,是他的诗句传诵于后世,活在发烫的唇上快速的血里,所谓不朽,不必像大理石那样冰凉。

——余光中

我们留不住余老,也留不住乡愁。

我们留不住余老,也留不住乡愁 第6张

一如贾樟柯导演的《山河故人》中,满腹乡愁而不能回国的张晋生怒骂“自由是个屁”。

陷入忘年师生恋的Dollar虽然一直挂着母亲给他的钥匙,但他已经想不起母亲的名字,只记得她叫涛,波浪的意思。

当Dollar在大洋彼岸的盛夏轻轻唤出母亲的名字“涛”时,年事已高的沈涛在山西汾阳的老家,似有心灵感应般停下了包饺子的手,慢慢走出空荡的房间,在隆冬季节的飘雪中,在文峰塔畔孤独的跳起了再也无人共舞的《Go West》。

明星八卦
娱乐评论
影视资讯
演出活动
体育吧
娱乐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