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娱乐爆料 > 张译:“电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如此珍贵”

张译:“电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如此珍贵”

来源:风度派    阅读: 2.6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张译:“电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如此珍贵”

在贾樟柯电影《山河故人》中,张译饰演煤老板张晋生。 (资料图/图)

如果从2006年出演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班长史今算起,张译踏入影视圈已经14年,在此之前,他在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话剧团当了9年文艺兵。导演张一白评价他,低调、含蓄、温和,不太像演员,“更不像艺人”;好友、编剧史航称他为“全能演员”,连声音都有戏,“就是能让火车慢点开、纸飞机快点飞的那种声音”;大众更为熟知的褒奖来自陈凯歌,赞他“戏比天大”;张艺谋最新的两部电影作品《一秒钟》和《悬崖之上》中,张译都是男主角——在张艺谋漫长的导演生涯中,这样的情况也不多见。

张译的故事颇具励志色彩。文艺兵时期,这位“不太像演员的演员”,吃了外形的亏,长期无戏可演,做的更多是写会议纪要和报告,他把空出来的时间几乎都给了剧本,研读过两千多部前苏联剧本,也自己写剧本。

史航是在那个时期与张译结下的“战斗友情”,他们的相识很有戏剧性。当时史航与编剧兰晓龙住在一起,张译拿着他写好的一部讲述剿匪英雄杨子荣的剧本《宗贵兄弟》登门讨教,史航和兰晓龙正在为写剧本发愁,见一个话剧演员来递剧本,有心刁难他,围着他叽叽喳喳,说了一番他听也听不懂、高深莫测的专业术语,把张译说出了一身汗,悻悻然离开了。他们以为就此把张译吓退了,没想到,过不了几天,张译又来了,缘分由此结下。后来兰晓龙写出了《士兵突击》,张译出演的班长“史今”,名字就来自于史航的哥哥史今。

因为《士兵突击》,张译开始被导演和大众看见。此后14年间,他出演(大部分是主演)了29部电影、34部电视剧,平均每年就有四五部影视作品同期上映,从无戏可演一跃成为高产的男主角。史航记得,张译最早红了之后,粉丝送的一束花,他都一定要带走,不会留在现场。“他是我见到的所有演员中,对外界最领情的一个人。”史航评价。

张译饰演的角色丰富多元,有警察、法院审判长、科研工作者、抗战英雄,有油头滑脑的富商、千里寻子的儒商,还有劳改犯、逃兵、江湖混子……这些现实主义题材中的现实人物,几乎不是夸张的戏剧化角色。为了演活这些生活中的“身边人”,张译花大量功夫在戏外,与现实中的人聊、为剧本体验生活。

“每一个职业都有它的付出,我们这个职业尤其,影像的东西要比我们活得长远,几百年、几千年以后它都能留存,那多值。”张译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张译:“电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如此珍贵” 第2张

为了饰演文革时期劳改农场的劳改犯张九声,张译在三个月里暴瘦二十多斤。 (资料图/图)

“消失”的劳改犯

在张艺谋的最新电影作品《一秒钟》中,张译饰演文革时期劳改农场的劳改犯张九声,因为跟“造反派”头头打架锒铛入狱。

张艺谋第一次见张译,给他提的要求就是瘦,从人物身份和所处年代来看,张九声都不会是个胖子。为此,张译强行让自己在三个月内暴瘦二十多斤,从形象上与角色靠近。“速成”减肥带来的“好处”是,人在那段时间会变得有些压抑,张艺谋希望张九声是脾气暴躁的,压抑的情绪会帮助角色塑造。

减肥也让张译吃到了苦头。《一秒钟》的纪录片里,有一场吃面的戏,需要张译狼吞虎咽,在那之前,张译已经好几个月没有碰过面食了,突如其来的饱餐让他有些难以适应。那场戏连续拍了十几条,张译就连续吃了十几碗面,吃到最后,他已经胃痉挛了。“任何一个工作对健康都有影响,你是想活得特别健康,但是你一事无成,还是想稍微有一点点瑕疵,但你做了很愉快的事情。看你自己的选择。”张译在纪录片中说。

接到剧本后,张译就去体验生活了,他找到曾经在“号里”待过的“大哥”,跟他们聊出了诸多生动的细节,用到了电影里。编剧邹静之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张九声身上那种“倒驴不倒架”的劲儿,就是张译的贡献,听着有反讽的喜感。快开机前,他还就着这股劲儿专门修改了一些台词,凸显张九声嘴硬不认输的性格特征。

影片里有一段,从劳改农场跑出来,混迹在观众堆里看电影的张九声被范伟饰演的电影放映员范电影发现了,范电影厉声厉气地喊了一句:“站起来!”几乎是下意识地,张九声立刻就站了起来,范电影让他坐下,他也是下意识地坐下。“他(劳改犯)某些东西和当兵受到的一些下意识的训练,有一点点类似,那种下意识、条件反射的东西,我把它放到了人物身上,就比较有效果。”张译说。

那场在面馆吃面的戏,剧本里只交代了一个场景,至于怎么“吃面”,需要演员自己发挥。张译的演法是:一只手往嘴里使劲儿扒面,另一只手紧紧护住自己的饭盆。张艺谋看完,连声说这个动作用得好。这得益于张译提前做的功课。“你想,在张九声过去经历的那种生活中,我们可以想见吃东西是要抢的,食物是宝贵的,所以他吃的时候一只手护着,这跟动物一样,你看老虎、狮子吃肉,剩下的肉一些其他小动物来吃的时候,基本就是嘶咬一块赶紧拿走,藏起来。”他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

张译生于1978年, 他出生的时候,《一秒钟》里故事发生的年代已经结束了,农场劳改犯也成了历史上“消失”的人。1980年代初,他记得在老家哈尔滨的街头见过大卡车拉着劳改犯游街,老百姓都出来看,有人被拉去执行死刑,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这些死刑犯的形象至今还留在张译记忆里——他们半低着头,被五花大绑着,眼神愤怒、幽怨。后来他把这种眼神也用到了张九声身上。

《一秒钟》有一个令张译产生共鸣的主题:它用一种看似荒诞的叙事,生动体现了在娱乐生活很贫瘠的年代,老百姓对电影的热爱,即使被五花大绑,还在津津有味看《英雄儿女》。

张译对电影、戏剧也是痴迷和虔诚的崇拜。兰晓龙是张译的师兄,比张译先进入战友话剧团,做职业编剧。兰晓龙在多年前提及:“张译当时到我家借本书,紧张得都在发抖,借一个剧本都在紧张得发抖。我那时候跟他不熟,我要知道这东西对他这样神圣的话,我上街给他买一本就完了;他跟我借一个也不是多么优秀的剧作家,前苏联的盖利曼,他借了这个剧本回去以后,这么厚的剧本,他能全部给复印下来。当了我们战友话剧团的演员,在书籍、看戏、他的行业经验方面都是非常贫瘠的,于是乎他对这些东西都非常珍惜。”

被问起那段“手抖”的经历,张译开玩笑地说,“那是因为兰哥家温度太低,冻的,那时候都是住部队宿舍。”他转而又严肃起来,“我一旦了解一件事之后,就会容易对一件事产生莫名的敬畏之心。一旦做了话剧演员,我就会对话剧舞台会产生一种殿堂感;拍电视剧也会对电视剧产生一种敬畏之心;后来进了电影的世界,又会觉得电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如此珍贵。”

张译:“电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如此珍贵” 第3张

《八佰》中,张译饰演胆小怕事、一门心思想逃走的“老算盘”。 (资料图/图)

英雄!英雄!

《一秒钟》里,张九声千方百计要看的电影,是拍摄于1964年、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儿女》,电影播放前的新闻简报里,他多年未见的女儿在其中出现了一秒钟。《一秒钟》之前,张译主演的上一部电影《金刚川》,也是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战争片——观众会在两部电影里听到《英雄赞歌》、看到张译。

《英雄儿女》的故事,张译小时候就看过,而且不止一遍,印象最深的就是英雄王成的那句“向我开炮!”这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英雄标签。他的另一个记忆则更个人化,来自王成的妹妹、部队文工团员王芳,“演王芳的演员长得像小松鼠,特别可爱”。

《金刚川》开拍时,导演之一的路阳就明确表示,要给英雄去脸谱化,“志愿军们不应该每个人是一样的、是同质化的,他们一定是很鲜活的人”。张译在片中饰演的高炮排排长张飞,就是一个非典型英雄,在吴京饰演的高炮班长关磊一门心思往前冲、不惜打光炮弹也要打下美军飞机的时候,张飞总是看上去怂怂的,老要护着弹药箱,两人为此没少斗嘴。但在关磊牺牲后,张飞冲到了最前面,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张飞的故事,成了《金刚川》众多群像里最动人的一笔。

“我没想过他(张飞)是不是英雄的问题,因为只要在国产电影中出现的志愿军形象,都是英雄,所以就不用想怎么演英雄,就想他是个人。演角色就不能先把他的身份前置,而是把作为人性放在最前面,人性的底子打扎实之后,再去给他填英雄的色彩这些外挂的东西。任何一个英雄呱呱坠地的时候都一样,英雄也尿炕,也吃手指头,饿的时候也哭,我们先把人性最根本的东西演出来。”张译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在《八佰》里,他演的是胆小怕事、一门心思想逃走的“老算盘”。“我不觉得他是一个偏反派的人物,他的愿望就是活下来,这没有任何错。你想像‘老算盘’一样活下来,不丢人,当然你想像张飞一样壮烈牺牲,更值得敬仰、尊重。‘老算盘’的境界肯定没有张飞高,但‘老算盘’想活下来,也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战斗的最后时刻,张飞已经被炸得不成人样了,还在继续开炮,这被认为有一些夸张的成分。张译翻阅了大量抗美援朝时期的史料,发现了一个叫刘四的英雄,确认这样的举动不夸张。刘四就是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一个人开了两个门炮。按常理,每门炮需要有7到8个人才能操控,但刘四却在重伤的情况下开两门炮,还真的击落了一架敌机;在另一个真实故事里,一位志愿军指挥官双腿被炸没了,在战场上爬行,靠爬行完成一场战斗的指挥之后才牺牲的。“我们没经历过那个年代无法理解,但是确有其事,我觉得张飞怎么演都不会过。”张译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山西煤老板、官场人士

富商,是张译之前常常饰演的角色。在贾樟柯电影《山河故人》里,他是山西煤老板张晋生;在陈可辛的《亲爱的》里,他是富商韩德忠——寻亲互助团体的负责人、失踪儿童家长中最积极也最坚定的代表。

富商离张译的生活较远,尤其是张晋生那样的,1990年代在山西一带靠煤交易一夜暴富的企业家,他在生活中完全没接触过。为了演出煤老板的味道,张译观察老家东北最早富起来的一批人。同样在1990年代,东北也有一批靠倒买倒卖先富起来的人,那时“大哥大”刚兴起,富商们纷纷赶时髦买起“大哥大”,张译就把他们怎么使用“大哥大”的劲儿用到了张晋生身上——挣钱了高兴,还带有一丝丝的炫耀和得意。

《亲爱的》里的寻亲代表韩德忠则是另一类富商。韩德忠是儒商,张译就和服装老师商量,为韩德忠出场准备一套中式对襟的衣裳。“有时候你看不出来是个商人,他有文化,但是从他的衣着,他的社会能力、人脉关系、身份一目了然。”张译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

韩德忠的原型叫孙海洋,是丢失儿子的普通老百姓。张译最先是从纪录片认识孙海洋的,那时孙海洋的孩子已经丢失七年,但他和妻子从未放弃寻找,还热心帮其他丢失孩子的父母找孩子。后来,连骗子都不再给他打电话。纪录片里,孙海洋的讲述有一幕令张译印象深刻,这一幕最后也出现在了《亲爱的》里,那是与孙海洋有同样处境的一个难兄难弟后来找到了孩子,专门大宴宾客,举办孩子的生日宴。孙海洋很高兴,大老远就跑过去祝贺,结果在席间受不了,哭着离开,他说因为他听着那家人放着鞭炮,看到他们在喝酒,看着他们那么高兴,想到自己的孩子依然没有着落,死的心都有了。

《亲爱的》正式拍摄前,张译和孙海洋见了一面。本来张译准备了很多问题想当面问孙海洋,真正见到这对夫妻时,张译什么都问不出来了,“再问我就该哭了”。后来,他们的交流更多通过发短信、微信。影片尾声,张译征得孙海洋和监制的同意,把孙海洋真实的电话号码发了上去。电影里,韩德忠最后宣布了放弃寻找儿子,这和孙海洋的经历有出入。“但他再生一个孩子就能解决他对第一个孩子的思念之苦吗?其实我去问过孙海洋,他说从来不会,现在想到第一个孩子还会哭,还会一刻不停地去找。”张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除了富商,张译还多次饰演过官场人士。在电视剧《国家行动》中,他是被腐败拉下马的滨江市公安局副局长徐望东;在冯小刚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张译是“假聪明”的法院审判长贾聪明;在《江湖儿女》中,他虽然是客串,只有一分钟的镜头,一顿饭局,却演出了鲜活的“官场现形记”。

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张译饰演的贾聪明,前任就是因为上访户李雪莲被撤职,所以他一直很小心不趟这个浑水。偶然灵机一动,他想为仕途投机,几乎快成功解决李雪莲告状的问题,但最后功亏一篑,把县长、市长搞成了笑话,还激怒了李雪莲。

140分钟的电影里,张译只有不到20分钟的戏。史航评价他“用貌似机械实则精巧的肢体动作,完成了要言不烦的表演”。媒体曾记下这样一幕:影片最后,一群人围住、抓捕李雪莲,李雪莲哭着跌落在地,这时一只手紧紧拽住了她的书包带——粗暴、强硬、青筋暴露,有熟悉张译的朋友猜测,“戏这么多,一定是张译的手。”后来证实果然是他。

贾聪明之前,张译没有演过基层官员,刚开始不知道这类人物是什么样貌。后来,他参加了一个饭局,在饭局上看到了这样的人,张译在一次采访中回忆那场饭局:“曾经有一个人在一顿饭中,要谄媚领导。一见面,他叫那人王总,当把酒倒上去的时候,称呼就变成了领导。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的时候,称呼就变成了老大。等叫完老大,这顿饭吃完的时候,他跟那个人叫哥。同样的一个人在对待另一个人的称谓,在短短两小时之内有这样大的一个变化。”

作为演员,他也要与这些纷繁复杂的角色打交道。“只要把那个角色演活了,观众会觉得张译就是张飞,张译就是张九声,张译就是贾聪明,这种代入对观众来讲是好事,但对于演员来讲,你演完之后就得恢复理性,你不是这个角色,你只是他的执行者,戏演完了,你就别老活在角色的灵魂里,你不是他,你得走自己下面的路,还有另外一副面具等着你。”张译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南方周末记者 李邑兰

明星八卦
娱乐评论
影视资讯
演出活动
体育吧
娱乐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