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娱乐爆料 > 二十年前的冯小刚和电影圈,竟然是这样的

二十年前的冯小刚和电影圈,竟然是这样的

来源:风度派    阅读: 1.8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二十年前《人生在线》栏目给冯小刚拍的一段44分钟纪录片,最近突然被挖出来在社交媒体上火爆了一通。

二十年前的冯小刚和电影圈,竟然是这样的

《人生在线》

片子拍的是冯小刚2000年春天从早到晚一天的生活,他去看望瘫痪在床的母亲,思考是不是该把面临下岗的姐姐安排到剧组里打杂,去舞蹈学院当考官,在工作室讨论项目,去中影集团开电影创作会,去看妻子徐帆的舞台剧首演,担任金曲颁奖典礼嘉宾,最后接演出完的妻子回家。

此时的冯小刚正处在人生的第一个高峰:1997年他在大陆电影市场「发明」了贺岁片的概念,三部作品《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接连刷新了票房纪录,他一跃成为全社会的名人。

二十年前的冯小刚和电影圈,竟然是这样的 第2张

《甲方乙方》

但片子里的冯小刚始终是一脸凝重,不苟言笑,经常抽着烟呆坐眼神放空。很难想象他那时作为喜剧片导演,是如何把这么沉重的生活情绪转化成轻松的搞笑桥段和插科打诨的台词在银幕上把观众逗得前仰后合。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也是大陆电影市场的最低谷。

八十年代兴盛一时的各类萌芽状态商业电影:爱情片、犯罪片、战争片、都市生活片、武打动作片,在政策管控、市场开放后涌入的美国大片和泛滥的盗版电影三重挤压下,奄奄一息。

片中的中影集团座谈会上,会议主持人挑明了,冯小刚是那一年唯一能在大陆市场拍片赚钱的国产导演。

但在那天会议上的冯小刚却出奇地低调,他生怕成为别人眼红后的靶子(事实上当年已经有媒体连续刊文批判他依靠「贺岁」吸金的思路)。除了请求中影集团接手发行刚刚拍竣的新片《一声叹息》,他咬紧了牙关不反驳圈内人对他的指责。

二十年前的冯小刚和电影圈,竟然是这样的 第3张

《一声叹息》

他应该是知道教训所在:九十年代早期和中期他曾经「狂」过一小段时间,担任编剧的《编辑部的故事》火遍大江南北,导演处女作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有口皆碑,另一部《一地鸡毛》因为题材尖锐批判力度前所未有也是备受关注,最后居然在很多地方电视台被中断了播放。


也由此,冯小刚不小心跌进了职业生涯的一个大坑:他一时风头太劲招致了很多不必要的「特别关照」,随后的电视剧作品《月亮背面》因为题材过分灰暗拍完就被禁播,主演并联合导演的电影《冤家父子》没拿到放映许可直接被雪藏,反映婚外情的影片《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刚开拍就因为题材敏感有悖伦理而被叫停。

二十年前的冯小刚和电影圈,竟然是这样的 第4张

《月亮背面》

他在投资方的眼里暂时成了「票房毒药」,参与的影片不是胎死腹中就是拍完即被「枪毙」。就像他在纪录片里自述的,他「抗打击能力很差,社会上方方面面都可以伸出一只手来,像捏死一个蚂蚁一样把你捏死」。

痛定思痛后的冯小刚才有了片中那段对商业电影的认知:「拍片子,就是满足不同人的低级趣味。」把这话和《甲方乙方》结尾葛优煽情的一句「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对着看,应该能体会出不同寻常的深意。

二十年前的冯小刚和电影圈,竟然是这样的 第5张

《甲方乙方》

其实《甲方乙方》以后的冯小刚和在此之前的他有很大的区别。他曾经太一本正经地想把自己的一肚子苦水倒给观众,而在那个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他意识到只要「稍微开点小窍」,就会「占了大便宜」。这个开窍的切入点,看来就是要充分「满足」绝大部分人带着褒义色彩的「低级趣味」。


不管他后来是否真的做到了,这都是中国电影观念的一个巨幅转变:此后绝大部分的国产院线电影都逐渐摆脱了创作者自说自话的傲娇,随心所欲的任性和不计后果的蛮干,开始转变为市场导向的工业化产品,把为观众「私人订制」作为拍电影的终极目标。

而冯小刚是大陆电影迈出这一步的第一人。

2

纪录片中,中影集团的座谈会占据了一定的篇幅。冯小刚欲说还休、耐人寻味的发言自然是一大亮点,而二十年后重新回看出席这场会议的众多电影人,也会有一种巨大的历史沧桑感。

二十年前的冯小刚和电影圈,竟然是这样的 第6张

《人生在线》

与会的电影人,层次结构分布非常均匀,老中青三代的代表人物都有出席。最老的是于蓝,最硬核的主旋律电影演员,共和国电影的重要奠基人。今年初夏,于蓝以近百岁高龄辞世。接着是第四代导演的骨干谢飞导演。谢飞在九十年代是中国电影海外艺术电影节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

《本命年》《香魂女》《黑骏马》这三部影片由不同角度切入当代中国社会,对现实处境有着极为尖锐的表达。2000年是谢飞导演的转折点,当年他拍完了《益西卓玛》后就淡出电影圈,渐渐转身为热情、睿智的青年电影人导师、网红影评人。

二十年前的冯小刚和电影圈,竟然是这样的 第7张

《益西卓玛》

在会议中发言较多的另一位第四代导演滕文骥,在2000年之后的轨迹和谢飞有点类似,淡出了电影圈,主业改为拍摄电视剧。在坐的陈国星导演现在的观众已经不太熟识,他在九十年代拍过创造票房记录的《离婚大战》,后来渐渐成为主旋律电影专业户。《横空出世》代表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巅峰水平,真切拍出了信仰的空前力量。

二十年前的冯小刚和电影圈,竟然是这样的 第8张

《横空出世》

何平是在座的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2000年何平依旧处于创作高峰,他执导的《天地英雄》是那几年成本最高的古装大片之一。2009年的古装片《麦田》票房折戟之后,何平也快淡出一线创作。

二十年前的冯小刚和电影圈,竟然是这样的 第9张

《天地英雄》

最引人注目的是三位第六代导演。坐在冯小刚后面的陆川,给了不少镜头。2000年,距离陆川的导演处女作《寻枪》问世还有两年时间。此时的陆川作为编剧,完成了电视剧《黑洞》的剧本,执导这部电视剧的人,正是坐在马晓晴一边,容貌与今日相差甚大的管虎。

二十年前的冯小刚和电影圈,竟然是这样的 第10张

管虎、马晓晴、路学长

另一位第六代导演路学长,2000年后面对巨大的市场化浪潮却不为所动,《非常夏日》、《卡拉是条狗》依旧是浓重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2014年,路学长不幸英年早逝。

二十年前的冯小刚和电影圈,竟然是这样的 第11张

《卡拉是条狗》

镜头中一闪而过的霍建起,2000年后的道路倒是颇为独特。他拍的作品,风格一直徘徊在纯艺术片和商业片之间,但并未像有些导演那般干脆转战电视剧,而是始终会有一定特色的电影作品问世。

镜头中颇为吸睛的马晓晴,是整个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圈最难以忘怀的女演员之一。九十年代末期,她渴望转型导演。冯小刚谈话中提到的当年公映的《没完没了》,女主演吴倩莲是由马晓晴配的音。2000年后,马晓晴完全淡出影坛。

二十年前的冯小刚和电影圈,竟然是这样的 第12张

《没完没了》

会议一开始就出现的夏雨、袁泉,在2000年那会儿,算是刚刚崛起的闪亮新人,人称「金童玉女」。

3

1999年的春天,张艺谋从戛纳电影节撤回了《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这或多或少标志着第五代导演和这个世界上最大号国际电影节的蜜月期结束了。

而转过年来的2000年,李安的《卧虎藏龙》出人意料地风靡西方世界,它以写实的手法和渗透的复杂文化意识形态复活了此前被认为几乎要淘汰的古装武侠电影,成为了那个时代在西方世界最赚钱的华语电影。

二十年前的冯小刚和电影圈,竟然是这样的 第13张

《卧虎藏龙》

很多人忽然意识到,也许严肃的文本表达也可以被华丽的商业电影外壳包装,只要把它的规模作的足够大,拉进的明星足够吸引眼球,或者足够「满足观众的低级趣味」,它就能让中国题材的影片在市场上起死回生。这其实也是九十年代的冯小刚——用他自己的话说,「不是电影行里的人」——彼时还没有能力完全做到的。

张艺谋应该是最早揣摩出这个运作原理的国产导演之一。所以他忽然华丽转身由一个拍摄现实主义题材的艺术片作者,一下切换为制作高成本大片的商业大导。

《英雄》(2002)《十面埋伏》(2004)《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不但拉开了国产商业大片的帷幕,而且拍摄成本和收获的票房连创新高。《英雄》更成了首部票房过亿的国产片,它一脚踹在中国商业电影产业启动的巨轮上,让它真正下了水。

二十年前的冯小刚和电影圈,竟然是这样的 第14张

《英雄》

无论这个时期的国产电影是否真的达到了好莱坞水平,数量庞大的潜在观众增长潜力和不断被媒体炒热的相关话题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鼓动作用,再加上香港和台湾电影人不断涌入大陆的淘金热潮,拍大片成了大导们身不由己的时髦追求之一:不管有没有金刚钻,先得揽下这个瓷器活儿,哪怕是《无极》这样的「馒头血案笑剧」或者让冯小刚几乎折戟沉沙的《夜宴》,都压不住导演们要花巨款上档次的欲望。

二十年前的冯小刚和电影圈,竟然是这样的 第15张

《夜宴》

要知道拍一个电影,除了天价明星卡司和富丽堂皇的布景服装道具,还有很多匪夷所思的地方可以花出大钱,比如去乌克兰租一片草原种最后没长出来的鲜花(《十面埋伏》)。

但冯小刚在九十年代末用低成本喜剧来攒爆款电影的思路依然还在顽强生长。尽管他自己也在2000年后放弃了这种模式,但像宁浩这样的后继者接棒而上,通过模仿《两杆大烟枪》等成功的小成本外国电影剧作结构,而将「冯氏思路」去除地域化障碍后成功从一二线城市下沉到中小城镇市场,迎合了大批在成长中的年轻观众口味,并捧出了黄渤、徐峥和王宝强这样的喜剧明星票房铁三角,替葛优找到了接班人。

二十年前的冯小刚和电影圈,竟然是这样的 第16张

《疯狂的石头》

而以2000年这个时间节点向后看,中国电影也暂时分成了两个泾渭分明的阵营:发展了冯氏路线的商业大片和小片开始以毫不犹豫地拥抱市场和观众,各种相关配套的市场运作机制(尤其以市场宣传、发行和院线建设为重)成形并迅速发展,这些都在2010年以后发展成了规模可观的产业运作。

另一方面,像贾樟柯、娄烨、张元这样的第六代导演依然蛰伏在半地下状态,用个人化的表达与针对欧洲电影节和市场观众的制作目标构筑影片的架构和风格,他们和市场的融合以及向主流的回归要等到十年以后才真正浮出水面。

也正是在2000年,贾樟柯以另一个方式拍出了低成本但又具史诗色彩的独立电影「巨片」《站台》,他在国际电影节上受到的热烈关注标志着第六代导演正式把第五代「挤」出了西方艺术电影节的圈子。

二十年前的冯小刚和电影圈,竟然是这样的 第17张

《站台》

更为隐蔽也更实验前卫的王兵,此时正在沈阳被遗弃的旧工业城区拍摄他的三部曲巨作《铁西区》,它后来被欧洲影评人们认为是新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电影之一。某种意义上,从2000年起,中国独立电影也将视点从微观转向了宏观,开启了它自己的「巨片」时代,这里面当然还包括娄烨那部谁也不能提名字的文艺青年悲恸成长史电影。

4

站在2000年春天的这一天再看冯小刚,我们会发现他起码为中国商业电影作了两个重要的贡献:一,用实际行动教育了那时还没完全接受他,也没有完全开窍的中国电影圈——「满足政府、观众和投资方的需要」才是电影创作者的责任;二,开拓出了国产低成本喜剧类型片的模式,这个类型成了后二十年中国商业电影最粗的一棵摇钱树。

二十年前的冯小刚和电影圈,竟然是这样的 第18张

冯小刚

有意思的是,冯小刚还是个内心有点拧巴的人。就像他说的,「一方面内心非常主动,不断需要从内心的根本愿望出发,出击」,但另一方面,他的行动「还是更多地取决于取悦别人的程度」。于是在他2000年后的创作中,显示出了对观众(也是对电影审查机制)「打一巴掌揉三揉」的作品序列特征。


《大腕》《天下无贼》《夜宴》《非诚勿扰》《私人订制》都是他放下身段摆出笑脸努力「取悦别人」的成果(无论它们是否真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手机》《集结号》《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芳华》却是他在「取悦」之余,杠起额头逆着「低级趣味」而主动出击的体现,这当然给他造成了各种各样的麻烦。

二十年前的冯小刚和电影圈,竟然是这样的 第19张

《芳华》

但与上世纪九十年代深陷困境时的他不一样的是,这二十年的冯小刚已经成了中国商业电影产业的台柱子之一,他也就有了二十年前所没有的资源和人脉关系,去疏通和消化那些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总会有置之死地而后生之路,这一点也许他在「主动出击前」就已经想好了。

另一方面,与九十年代末松垮散漫的文化氛围有所不同,在经历了2010—2019这十年电影工业极端商业化的发展后,似乎整个产业的方向都在剧烈变动和调整之中。让人好奇的是,这个时候如果再开一个电影创作会,那个坐在前排发言的冯小刚会怎样再更新那一番对于「满足需要」的论点呢?

题外话,像《人生在线》这样的电视节目,能让一位电影界名人对着镜头发表了如此低调、沉郁甚至是剥去伪装后的个人化悲观现实言论,现在几乎是不可能看到了。这也许也正是一个来自过去,但却是对中国电影未来整体方向演变的启示。

明星八卦
娱乐评论
影视资讯
演出活动
体育吧
娱乐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