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历史朝代 > 历史上最早的情报机构在中国 而且多由宦官组成

历史上最早的情报机构在中国 而且多由宦官组成

来源:风度派    阅读: 8.28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谈到明朝,可能大家记忆最深的就是它的恐怖政治了,而作为恐怖政治的代言人——锦衣卫与东厂,则更有名。东厂官署名。即东缉事厂,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

历史上最早的情报机构在中国 而且多由宦官组成

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在朱元璋自身的经历中,在郭子兴军中由于多次险遭暗害,使朱元璋的警惕性和疑心,随着权力成正比增加。而他的布衣出身,自己是从平民爬到皇位,那别人也有可能爬到自己的位子,由于害怕朝臣出卖自己、危险的无处不在和皇权的巨大诱惑,这一切使朱元璋从消极的一面接受了元朝的教训,不择手段的残酷镇压可能的任何反叛力量。

历史上最早的情报机构在中国 而且多由宦官组成 第2张

在这种情况下锦衣卫诞生了。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为太子朱标继承大统而铺路,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

历史上最早的情报机构在中国 而且多由宦官组成 第3张

明成祖朱棣时锦衣卫又得以恢复,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后,朱棣的精神一直处在高度紧张中,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是出现,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为了巩固政权,朱棣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由于锦衣卫在宫外他觉得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于是打算成立一个新的机构。

历史上最早的情报机构在中国 而且多由宦官组成 第4张

一些宦官和和尚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出了不少力,所以在他心里觉得宦官还是比较可靠,而且他们身处皇宫,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就这样,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建立了一个由宦官掌领的侦缉机构,由于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今王府井大街北部东厂胡同),因此被命名为东厂。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历史上最早的情报机构在中国 而且多由宦官组成 第5张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除此以外,东厂中设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领班、司房若干,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东厂都要派人查看;甚至老百姓柴米油盐的价格,都在他们的侦察范围之内。东厂获得的情报,直接禀报皇上,比锦衣卫方便,因为锦衣卫要以奏章的形式上报。东厂府衙是这样布置的,大厅旁边的小厅供着岳飞的雕像,厅右的影壁上刻着胰式芏案的故事。西侧的祠堂里供奉着历届东厂厂主的牌位,,堂前还有一个“百世流芳”的牌坊。

历史上最早的情报机构在中国 而且多由宦官组成 第6张

可惜东厂人的所作所为和他们这些偶像相差甚远,东厂番役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里面活动,大多的是为自己谋私利。他们常常罗织罪名,诬赖良民,然后就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到了明中后期,东厂的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全国,连偏僻的地方也出现了“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搞的举国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则是后来居上。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得皇帝的信任。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慢慢的变成了上下级,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历史上最早的情报机构在中国 而且多由宦官组成 第7张

皇帝需要一个独立于官僚机构之外的势力供自己使用,而最方便的就是宦官。所以,只要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存在一天,宦官们就有他们的用武之地,虽然他们经常给朝政制造混乱,但任何一个聪明的皇帝都不会轻易舍弃这个有力的工具,这就是为什么宦官能够区别于外戚,在中国历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原因

历史上最早的情报机构在中国 而且多由宦官组成 第8张

社会万象
国际快讯
人间冷暖
奇闻趣事
世间印象
叽歪哥
历史名人
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