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社会万象 > 浙江一工人因热射病多脏器衰竭死亡 热射病如何降温

浙江一工人因热射病多脏器衰竭死亡 热射病如何降温

来源:风度派    阅读: 2.6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过去一周浙江持续高温,7月12日截至12时,浙江已发布51个高温红色预警,刷新历史记录。从浙江多家医院了解到,近日连续有中暑患者送医,多人确诊热射病并已有死亡病例。“一名49岁的男性患者6日下午被工友送来,他在车间工作时突然昏倒,入院时体温40.7℃,已经休克。”丽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医生吴建荣告诉我们,经检查,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并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经过31个小时抢救,于8日凌晨去世。该院近一周已接诊3名热射病患者,一名70岁女性在家没注意防暑,午睡时出现高热、意识模糊,送医时体温达42.5℃,多脏器衰竭,目前仍在抢救。

热射病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引发神经器官受损,属于重症中暑。这种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伴有高湿的天气,如得不到及时妥善救治,死亡率高达40%至50%。

浙江一工人因热射病多脏器衰竭死亡 热射病如何降温

(1)物理降温

将患者安置在常温(25℃)的安静病室中。在头部、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用冷水、冰水或酒精擦身 ,同时用风扇向患者吹风。必要时可将患者全身除头部外浸在4℃的水浴中,给患者四肢降温,以防止周围血液循环的瘀滞。

以冰水浸泡治疗已不再推荐,因发生低血压和寒战的并发症较多。但如其他方法无法降温时,亦可考虑此方法,但此时需要监测深部体温,一旦低于38.5℃时需停止冰水降温,以防体温过低。

在物理降温初期,由于表皮受冷的刺激可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和肌肉震颤,反而影响散热甚至促进机体产热,使体温上升。因此,多数主张用药物及物理联合降温方法。

(2)药物降温

采用的降温药物主要是氯丙嗪,可用氯丙嗪1~2毫克/公斤体重,肌肉注射或混于5%糖盐水中静脉注射。其作 用有以下几方面:控制下丘脑部体温调节中枢;扩张周围血管,加速散热,松弛肌肉,减少肌肉震颤,防止身体产热过多,降低细胞的氧消耗,使身体更好的耐受缺氧,对抗组织胺的作用,预防休克。阿司匹林等药物可与氯丙嗪协同使用。

(3)手术降温

用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也可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腹膜腔灌洗或血液透析,或将自体血液体外冷却后回输体内降温。

热射病是指因高温引起人体皮肤散热功能下降,体内热量不能发散,热量集聚在脏器及肌肉组织,引起皮肤干燥、肌肉温度升高、汗液排除受阻,进而伤害到中枢神经,影响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功能。大多数情况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昏迷。此前常有头痛、麻木与刺痛、眩晕等,皮肤灼热而绯红,体温常在40℃以上。

浙江一工人因热射病多脏器衰竭死亡 热射病如何降温 第2张

按病因可分为:

1.劳力性热射病

多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发病。患者多为平素健康的年轻人,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数小时后发病,约50%患者大量出汗,心率可达160~180次/分钟,脉压增大。此种患者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

2.非劳力性热射病

在高温环境下,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其他高危人群包括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及偏瘫或截瘫患者。表现皮肤干热和发红,84%~100%病例无汗,直肠温度常在41℃以上,最高可达46.5℃。病初表现行为异常或癫痫发作,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和瞳孔对称缩小,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约5%病例发生急性肾衰竭,可有轻、中度DIC,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按临床表现可分为:

(1)中暑高热:开始有先兆中暑症状,以后出现头痛、不安、嗜睡、甚至昏迷。面色潮红,皮肤干热。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心率快。体温在 40℃以上。

(2)中暑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降低,呼吸快而浅,神志不清,腋温低,肛温在38.5℃左右

出现早期症状,及时撤离高温现场。避免高温下、通风不良处强体力劳动,避免穿不透气的衣服劳动,进食含盐饮料以不断补充水和电解质的丧失。当高温下作业无法避免时,需改善劳动条件,加强防护措施,尽可能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盐分。有易患倾向者应避免从事高温下工作。

社会万象
国际快讯
人间冷暖
奇闻趣事
世间印象
叽歪哥
历史名人
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