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历史朝代 > 《东方快车谋杀案》:能否超越经典引争议

《东方快车谋杀案》:能否超越经典引争议

来源:风度派    阅读: 1.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同名经典作品的悬疑侦探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11月10日同步登陆中国和北美影院。无论是风雪月夜,还是雾霾弥漫,一列奢华的东方快车隆隆驶来。它满载着名为复仇的罪恶,从地狱开到人间。在这样神秘的天气里,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感到惊悚刺激的事情?那么这一部电影又能否超越经典呢?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可以算是英国国宝之一,作为除了圣经与莎士比亚之外最畅销的小说作者,其作品一直在世界范围内不断被翻译、出版、再版(今年新星出版社便在“午夜小红壳纪念版”里新出了其最经典的《无人生还》和《东方快车谋杀案》)。

《东方快车谋杀案》:能否超越经典引争议

这个推理经典的IP在1934年出版后数次被改编为舞台剧以及影视作品,尤其1974年的电影版改编更是成为轰动一时的影坛事件。

此番重登银幕,不仅吸引到莎翁戏剧大师和实力派演员肯尼思布拉纳自导自演,更有约翰尼德普、米歇尔菲佛、朱迪丹奇、佩内洛普克鲁兹、威廉达福以及肯尼斯布拉纳等一众好莱坞大咖加盟。

一部电影里都是好演员最大的优点就是,观众会很快入戏。这群号称一车皮的戏精立刻让片中繁杂的人物生动起来。每一位在大银幕上都经得起大屏幕上的特写镜头,每个人都有几个爆发性的画面,再一次上演了教科书式的表演。

《东方快车谋杀案》:能否超越经典引争议 第2张

新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最后一场戏便是那所谓的“最后的晚餐构图”场景,当然,如此导演又为影片的宣传贡献了一张华美剧照,但是意义在哪里呢,最后的晚餐是耶稣与十二门徒的晚餐,这里十二如果与门徒数相对应,那是想把波洛与上帝对应?这里的十三人之间不存在相互之间的背叛,更没有圣主与教徒的关系。这里无非想突出波洛一人与对面十二人的对抗冲突,仿佛是好莱坞英雄主义中最喜欢用到的“一人vs全世界”,甚至还要上演一番诸如“你们要活,就要从我的尸体上踏过”的大戏,未免也太过煽情过火。

《东方快车谋杀案》:能否超越经典引争议 第3张

原本《东方快车谋杀案》探讨的是法治不健全的情况下的私刑寻仇,人情的正义与法理的争议之间的矛盾,本片导演似乎完全没有深入讨论这个话题的意愿。在原著已经出现如此之久后,没有任何当代化的加工的照搬,甚至将其情感冲击稀释掉,将重点转向对波洛个人英雄主义的塑造。最后波洛的抉择转变看似经过漫长铺垫,激烈斗争,实际却也是徒有其表的,整个转变根本说不上有说服力。原著中波洛将选择权留给了列车长,而在电视版本中,最后揭开真相后,也有一个案犯站出来,想要灭口,是十二人中的一人出来制止了伤害,点明“杀卡塞蒂是偿还公义,若是再多杀一个人,便和卡塞蒂无异”。我们都可以看到在结尾里波洛都处在被动的状态,将诠释的空间留给了其他任务,让他们传达其中的道义之理,才是更具说服力的,而不是波洛大义凛然演说一番,上演一番愿以死维护公义的英雄主义,转眼又被林德·雅顿抑郁自杀的苦情戏码打动,愿意放人一马。

对于经典文本的不断翻拍,如果只停留在用新技术让它越来越好看,请当下的大咖来进行重复的演绎,无疑是最肤浅最僵化的改编方法,而这样的电影能够投入拍摄,请到一干大咖来上演一出不温不火的平庸套路,也恰恰是好莱坞体制内最僵化的一部分的体现。

《东方快车谋杀案》:能否超越经典引争议 第4张

社会万象
国际快讯
人间冷暖
奇闻趣事
世间印象
叽歪哥
历史名人
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