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历史名人 > 曹丕篡汉和司马代魏一报还一报 两者没有本质区别

曹丕篡汉和司马代魏一报还一报 两者没有本质区别

来源:风度派    阅读: 8.34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曹丕篡汉是指东汉末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建立曹魏王朝的政变事件,而司马代魏是指司马懿后代篡夺曹魏政权自立为帝的过程,这两件事牵扯到了三个朝代的更替,但是曹丕篡汉和司马代魏从本质上来讲是一样的,曹丕篡汉后大魏后来又被司马家族所取代了,这也算是一报还一报,而且最终司马氏一族也并没有风光多久,最终还是被刘裕篡权灭族了。

曹丕篡汉和司马代魏一报还一报 两者没有本质区别
曹丕剧照

曹丕篡汉,指的是公元220年魏王曹丕代汉自立为王的事件。

不能不说,曹丕篡汉本身,对曹魏王族来说也有负面影响,导致曹魏亡国。后来曹魏朝廷渐渐被司马氏一手掌控。263年司马昭为篡位而建立军工,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效仿曹丕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曹魏亡。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继承相国、晋王位,掌握全国军政大权。经过精心准备,同年12月,仿效曹丕代汉的故事,为自己登基做准备。司马炎接任相国后,就有一些人受司马炎指使劝说魏帝曹奂早点让位。不久,曹奂下诏书说:“晋王,你家世代辅佐皇帝,功勋高过上天,四海蒙受司马家族的恩泽,上天要我把皇帝之位让给你,请顺应天命,不要推辞!”司马炎却假意多次推让。司马炎多次推让后,才接受魏帝曹奂禅让,封曹奂为陈留王。司马炎于咸熙二年(265年),登上帝位,国号晋,史称为西晋。改元为泰始,曹魏遂亡。

三国时期,魏、蜀、吴各国建国虽然艰难,但衰落得却特别快。当魏国的曹氏势力在衰败的路上走了十年的时候,司马懿发动政变,将国家大权从曹氏手中夺了过来,从而扼制了衰败的发展,并带领魏国逐步走向强大。司马懿政变,产生了三位强有力的领导人,对魏国实施了十七年较为开明的治理,使三国呈现出一强两弱的格局,魏国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从而为结束分裂局面,再次实现国家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曹丕篡汉和司马代魏一报还一报 两者没有本质区别 第2张
司马懿

曹丕篡汉和司马代魏没有本质的区别

孟德就是曹操,三国曹魏政权的实际缔造者,生前当了一辈子汉臣,死后被追谥为魏武帝。仲达就是司马懿,西晋司马政权的开创者,终生为曹魏政权打工,死后被追谥为晋宣帝。

由于曹操和司马懿的生平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人们总是把两人相提并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两人的形象大同小异,都是所谓的“白脸奸臣”,本事大得很,名声却很糟糕。

两人都曾为东家殚精竭虑,立下过汗马功劳。曹操在东汉政权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时候应运而出,把有名无实的汉献帝迎到许昌,取得“挟天子以令不臣”的优势。从此南征北战,荡平群雄,名义上对汉室有再造之恩,使汉家天下得以延续了许多年,实际上曹操在匡扶汉室的过程中发展壮大了自己,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一脚踢开汉献帝这个窝囊了一辈子的傀儡,顺利地改朝换代,建立了曹魏帝国。

司马懿是在曹魏政权人才凋零的背景下脱颖而出的,他替短命的曹丕、曹睿镇守西陲,兵贵神速,平定了孟达的叛乱,老成持重,抵挡了西蜀诸葛亮的不停骚扰,不仅使诸葛亮的北伐宏愿变成疲师乏国的徒劳之举,而且最终让诸葛亮忧劳成疾,命丧五丈原,为以后的灭蜀之战奏响了序曲。和曹操一样,司马懿在客观上为老曹家卖命的同时,积累了深厚的人脉和政治军事力量。司马懿死后,他的孙子司马炎也效法曹丕,水到渠成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创立了西晋政权。

曹丕篡汉和司马代魏一报还一报 两者没有本质区别 第3张
曹操剧照

曹操和司马懿都是权谋过人的智者,机会到来之时,毫不犹豫,该出手时就出手,时事不利之时,两人都能隐忍,所谓大丈夫能伸能屈。曹操把汉献帝控制之后,汉献帝就拜曹操为大将军、武平侯,在曹操的授意下,汉献帝封袁绍为太尉、邺城侯。大将军自然比太尉排名靠前,一向都比袁绍矮一头的曹操一下子超过了老上级,心胸狭窄的袁绍怒不可遏,上表抗命,并宣布曹操是潜伏在领导身边的野心家,扬言要率大军替天行道清君侧。以当时曹操的实力,显然不是袁绍的对手,光棍不吃眼前亏,曹操赶紧低头认怂,把大将军的名号让给袁绍,随便给自己找了个官职叫司空,并给袁绍写信作检讨,说:“大哥,您就原谅小弟得了,我也是一时糊涂才没大没小,现在我知错就改,总司令一职还得您干,我当个‘不管部长’就心满意足了。”袁绍一见曹操卑躬屈膝,立马得意忘形,风风光光地做他的空头大将军去了。等曹操收拾完其他蟊贼实力大增后,他可就不给袁绍好脸色了,官渡一战,雄霸北方的袁绍集团土崩瓦解,一蹶不振。此战之后,曹操真正成为天下老大,有了指点江山的派头。

司马懿的雄才大略虽然不及曹操,但他的隐忍功夫远在曹操之上,说句不好听的,简直到了厚颜无耻的地步。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被司马懿挡在了渭南五丈原,诸葛亮求战心切,好歹想痛快打一仗。司马懿坚持“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既定方针,稳坐钓鱼台,就是不开战。为了诱司马懿出战,诸葛亮机关算尽,最后连下三滥的手段都用上了,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妇人之饰”,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非但不出战,还把诸葛亮送来的吊带背心、超短裙穿上,在大帐里走猫步,差点儿没把诸葛亮气吐血。

曹操

魏明帝曹睿死后,司马懿和曹爽同为托孤大臣,曹爽仗着宗室身份,一步步把司马懿架空,最后干脆让他退休回家抱孙子。为了麻痹曹爽,司马懿充分发挥了隐忍功夫,装聋作哑,装疯卖傻,俨然一副不久于人世的老棺材瓤模样,把曹爽瞒得好苦。曹爽不把司马懿放在心上,司马懿却时刻想把曹爽扔进锅里。机会终于来了,曹爽领着皇帝出城打猎,司马懿果断发动兵变,一举消灭了曹爽集团,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为以后司马篡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曹操与司马懿是绝对不一样的,曹操文武兼备,以雄才大略创下了基业,司马懿包藏祸心,以谋略见长,靠阴谋诡计窃取了曹氏天下,这就是阳谋与阴谋的本质区别。

曹操崛起于乱世,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东汉末年,外戚宦官弄权,争夺愈烈,势同水火,及至桓、灵继位,国祚日衰,局面愈发不可收拾。加之地方豪强横征暴虐,兼并土地,使民不聊生,冻馁饥死者尸横遍野。后来黄巾起义爆发,朝廷兵匮将乏,只好发诏令诸侯兴兵讨贼,等到黄巾军被平定,诸侯亦八方蜂起,已成尾大不掉之势。董卓之祸后,汉献帝和百官颠沛流离,若丧家之犬。这时曹操如及时雨一般闪亮登场,诛吕布,灭袁术,败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倾朝野。然曹操从来未生篡汉之心,到死也未行废君之事,终身率天下而朝汉帝,犹文王事殷纣。曹操有句很有名的话:“假如天命在孤,孤愿为周文王也。”这也应该是他的肺腑之言。所以,曹操权压汉献帝,而天下之人不以他为逆,投奔者络绎不绝,忠勇之将愿效命疆场,智能之士愿出谋划策。为什么天下之才都愿意到老曹麾下谋发展建功业呢?因为天下大势已经很明朗,大家都清楚汉室气数已尽,魏氏终将取而代之。

曹丕篡汉和司马代魏一报还一报 两者没有本质区别 第4张
司马懿剧照

司马懿就不同了,曹操观天下大乱,兴兵讨贼,扫平四海,统一八方,平生之愿是让老百姓安享太平,不受战乱之苦。曹操壮志未酬身先死,接班人曹丕、曹睿又都不长寿,给司马氏篡权造成了可乘之机。这个时候,天下人心归魏已久,曹睿临死,把司马懿叫到床前,嘱咐他辅佐幼帝,以尽肱股之力,司马懿并未殚心竭虑辅佐幼帝,反是心怀祸胎,乘曹爽之隙夺权,垂手而得魏氏之帝业。司马氏当权后,司马师、司马昭等遗传了司马懿的残暴基因,为了巩固统治,清除曹魏的势力和影响,采用血腥的高压政策,特别是对于文人士族,凡不愿依附者,必欲除之而后快,“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就是被司马昭杀害的。打天下与夺天下的两个人,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孟德之重在德,有点儿理想主义色彩;仲达之要在达,细品就是实用主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孟德与仲达实则形似而神不似。通俗说法,前者是大英雄,后者是野心家。

社会万象
国际快讯
人间冷暖
奇闻趣事
世间印象
叽歪哥
历史名人
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