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社会万象 > 通川上演现实版《一个都不能少》 让教育扶贫无处不在

通川上演现实版《一个都不能少》 让教育扶贫无处不在

来源:风度派    阅读: 2.5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19年前,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了代课教师为挽回失学贫困生做出努力的动人故事,让许多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感同身受。19年后,在达州市通川区,一个又一个现实版《一个都不能少》正在上演。与电影不同的是,这里的主角是通川区委、区政府,是所有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

通川上演现实版《一个都不能少》 让教育扶贫无处不在

达州市副市长、通川区委书记杜海洋说:“求学路上,一个学生都不能少。让所有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保障,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所乡村学校和每个贫困家庭孩子都能共享教育发展成果。”控辍保学,只是通川区实施教育扶贫的一个方面,同时,该区还通过打造标准化中心校、创新教育救助模式、改革教育管理机制等措施,让教育扶贫的触角无处不在。

因贫因病失学

老师苦劝两月终返校

4月8日,在通川区江陵镇中心校九年级二班的教室里,之前失学近两月的吴金,回来了。

时间回溯到去年9月,刚刚接手九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张文明发现,班里少了一名学生——吴金。让他纳闷的是,吴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为何突然就不上学了呢?

张文明辗转联系上了吴金的父母,了解到其家庭非常贫困,加上吴金最近患病,便决定不让其继续上学。彼时,吴金已随父母到了深圳。张文明一方面做吴金父母的工作,一方面将情况上报学校,立即启动了教育救助。

“学校承诺减免她全部生活费,每学期发放625元的贫困住校生生活补助,并减免目录内所有教辅资料的费用。”江陵镇中心校党支部副书记陈剑屏说,而且还报销了她回来的车费。经过老师近两个月的苦劝,以及学校多方面做工作,去年10月底,吴金终于回到了她熟悉的校园。

吴金的事例,只是通川区控辍保学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该区从去年启动该项工作以来,定期对在外适龄儿童入学情况进行电话访问,并派专人赴北京、贵州等省市核实36名适龄儿童入学情况。同时,全面掌握辖区适龄儿童就学情况,并适时核查、随机抽查、动态跟进,绝不让一名适龄儿童失学辍学。

双向交流机制

要把先进理念带下去

由于通川区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特别是北部片区学校存在较大差距,早在2012年,通川区就出台了《通川教育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形成了以城区学校为龙头的7大教育集团,扶持乡村薄弱学校,从而全面提高全区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通过集团化办学向农村覆盖、名师名校长向农村选配、激励政策向农村倾斜等方式,建立起了城乡学校双向交流机制,全面提升了教育扶贫“软实力”。现任东岳镇中心校校长李顺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于2014年4月从通川区八中副校长岗位上,被选配到北部片区的北山镇中心校担任校长。

“北部片区离城远,教育资源相对落后,选配我们下去的目的就是要把城区学校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带下去,引领农村学校的发展,缩小城乡学校差距。”李顺说,政府还投入大量资金对农村学校进行新建(改、扩),选派优秀师资到农村学校任教。

通川区委副书记、区长张杰说:“通川区在教育投入上力度大,改革措施实,2016年在达州市率先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达标认定就是最好的例证。”据统计,近年来,通川区累计投入8.3亿元,用于新建(改、扩)农村学校教学及辅助用房、运动场、实验室等。目前,该区已实现了乡乡有标准化中心校的目标。

截至目前,通川区已选拔20余名城区优秀校长、副校长到农村学校任校长,实行城乡教师轮岗交流,3856名城乡教师互结对子,共促教学提升。同时,实施农村优秀教师培养计划,选派500余名农村教师到高校进行定单式培训,并加大职称评审向农村倾斜力度,提升乡村教师收入。

乡村学校质变

教育扶贫缩小城乡差距

如今,在通川区各个乡镇的中心校,校园更漂亮了,教学设备更齐全了,硬件设施实现了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享受着变化带来的愉悦,学到的知识更全面,正在悄然间缩小与城区学生的差距。

3月30日,在四川省(天府杯)女子曲棍球比赛中,代表达州市通川区参赛的梓桐镇中心校获得丙组冠军,是达州参赛队伍中夺得桂冠的唯一农村学校。梓桐镇中心校是通川区北部最偏远的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何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

“这得益于教育扶贫的大力推进,山区孩子也能梦想成真。”梓桐中心校校长汪大平道出了真言。通川区全区教育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梓桐中心校就是一个缩影。

如今通川区的乡村学校既能培养出好学生,也能留得住外来人才。梓桐镇中心校此次的荣誉,也得益于外来人才的辛勤付出。2010年8月,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的山西姑娘李霞玲来到了梓桐镇洞口村教学点任教,后回中心校担任初中英语教学。2014年,李霞玲的丈夫鲍尔斯也来到了这里,这在当时曾经轰动整个达州教育界。

36岁的鲍尔斯来自中非共和国,曾在河北大学留学四年,他主动放弃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和妻子一起留在了梓桐中心校,推动学校开设了足球、曲棍球课程。这次在全省比赛中获佳绩,也是对鲍尔斯夫妇坚守乡村学校最好的回报。(记者 罗轩)

原标题:达州通川上演现实版《一个都不能少》

社会万象
国际快讯
人间冷暖
奇闻趣事
世间印象
叽歪哥
历史名人
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