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社会万象 > 村民感染布尼亚病毒死亡 何为布尼亚病毒

村民感染布尼亚病毒死亡 何为布尼亚病毒

来源:风度派    阅读: 2.8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布尼亚病毒是什么?安徽有村民感染布尼亚病毒导致死亡。那么为何村民会感染上布尼亚病毒呢?

村民感染布尼亚病毒死亡 何为布尼亚病毒

58岁的陆正云8月20日凌晨5点在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新楼村金枪组的家中去世。3天后,安庆市疾控中心从陆正云的血样中检测出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布尼亚病毒RNA。

村民感染布尼亚病毒或因被蜱虫咬到

安庆市疾控中心从陆正云的血样中检测出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布尼亚病毒RNA。9月19日,陆正云的儿子许斌告诉记者,8月19日,安徽省立医院ICU病房主任刘宝前来为母亲会诊时曾指出,“是因蜱虫叮咬导致感染了布尼亚病毒”。

枞阳县疾控中心防疫科何姓科长向记者表示,“布尼亚病毒是确诊了的,可能是在野外干活被蜱虫叮咬了,蜱虫身上带有布尼亚病毒”。

何姓科长表示,虽然该县疾控中心没有对陆正云是否因蜱虫叮咬感染布尼亚病毒做进一步调查,但是其病情符合被蜱虫叮咬后出现感染的症状,“省医院刘宝主任发现,她左手腕有被叮咬的结痂”。

同时,何姓科长说,陆正云发病后去世属于小概率事件,“被蜱虫叮咬的人很多,感染布尼亚病毒的人也很多,但为什么就只那几个人发病呢”。

一村民发烧四天病情恶化,十天后去世

有研究表明,布尼亚病毒科包括五个种属,300多个成员,大部分能够感染动物和人类;病毒主要由节肢动物传播,也可由啮齿类动物传播。而上述新布尼亚病毒即属于布尼亚病毒科。

许斌告诉记者,母亲陆正云从8月10日起出现高烧不退、轻微腹泻的症状,8月14日病情突然恶化,“血常规检查显示血小板从前一天的95,掉到56”,当天下午,陆正云从枞阳县医院转院至安庆市立医院感染科。

安庆市立医院出具的出院记录显示,该院8月14日对陆正云的入院诊断为重症感染,DIC,多脏器功能衰竭,感染性坏死性筋膜炎(左上肢),骨髓膜室综合征。

安庆市立医院出具的出院记录显示了陆正云的病情,8月20日凌晨2时许,陆正云突发双眼上翻,肢体抽搐,心电监护提示心室颤动。

在8月18日中午前,陆正云还能和儿子做简单交流,“说话有些没力气,但还能认出我们来”。据许斌介绍,8月18日中午后,母亲精神开始涣散,“叫她都不睬你”,随后转入ICU病房治疗。

8月19日,陆正云的左上肢开始出现肿胀,“肿得得有右手两倍大,还有水泡”。许斌称,受邀前来会诊的安徽省立医院ICU病房主任刘宝了解陆正云病情后,还在其左手腕发现了一结痂处,对家属表示,“基本能确定是蜱虫叮咬引发的了”。

8月19日下午3点到5点间,经手足外科会诊急诊后,陆正云进行了切开引流术。“做完手术的那个晚上最漫长了,医生说能扛过来就好”,许斌说。

然而,陆正云没有扛过来。8月20日凌晨2时许,陆正云突发双眼上翻,肢体抽搐,心电监护提示心室颤动。许斌连夜叫了小车将母亲接回家,“到家后,凌晨五点十二,就过世了”。

为了弄清母亲去世的原因,许斌于8月22日返回医院将母亲的血样取出,并送往安庆市疾控中心做检测,“人走了怎么也要弄清楚是什么原因没的”。

8月23日,安庆市疾控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显示,从陆正云的血样中检测到发热板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布尼亚病毒RNA。

记者注意到,2011年11月发表于《病毒学报》的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结构和非结构蛋白表达研究》一文指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新布尼亚病毒,临床上主要表现发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消化道症状及多脏器功能损伤。

9月19日晚,首都医科大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医师吴昊教授告诉记者,陆正云感染的发热板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布尼亚病毒新布尼亚病毒有1%的生命危险,“这种病毒在自然环境中就存在,通过蜱虫虫媒传到人,一般病情比较轻,本来的布尼亚病毒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可能性有生命危险,但新的布尼亚病毒就比较重”。

另有三名亲属感染布尼亚病毒

布尼亚病毒造成的恐慌在新楼村村民心中挥之不去。参加了陆正云葬礼的亲友中,有三人被检测出感染了布尼亚病毒。

8月30日,许斌的小婶婶姚腊梅同样出现高烧不退的症状,“跟我母亲的情况一样,当时我们就很重视了”。许斌将姚腊梅送往安徽省立医院进行治疗,9月2日安徽省疾控中心的检验报告称姚腊梅的布尼亚病毒抗体呈阳性,即已感染布尼亚病毒。

随后,前来参加陆正云葬礼的30多名亲友均前往各自所在地疾控中心做了血检。

据许斌介绍,截至9月18日,已经发现另外两人感染布尼亚病毒,“是我的表弟媳和我的三爷”。许斌补充说,三爷许支银的检测结果是9月18日安徽省疾控中心电话告知的,目前还没拿到检测报告。

许斌另外向记者提供了一份安徽省疾控中心于9月6日出具的编号为“2016微疾047W”的检测报告,该报告显示,送检的13份血清分属13人,其中,10号张娟娥的布尼亚病毒抗体均呈阳性。许斌称,张娟娥是其表弟媳。

布尼亚病毒如何感染?

“(我们)咨询过专家,专家也说不清为什么会感染,人和人之间会不会传染”,许斌称村里因为此事人心惶惶。

对此,吴昊教授告诉记者,“必须要蜱虫(为媒介),不存在人与人间传染的可能性”。

吴昊指出,从理论上讲,人和人间从分泌物是可以传染的,但目前来说国内没有案例,“通过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比如粪便传播,一般要特别密切的接触”。

枞阳县疾控中心防疫科何姓科长则表示,感染布尼亚病毒后发病、发病后病情严重都属于小概率事件,“感染布尼亚病毒,不代表每个人都会发病,就算是(抗体检测呈)阳性,发病的概率也很小,如果是阴性,证明没有被感染,是安全的”。

此外,据该何姓科长介绍,9月3日下午,枞阳县开发区有关领导会同县疾控中心前往新楼村进行有关蜱虫危害及防治的科普,“把村民聚集起来,讲解了一下,我也去了现场”。

延伸阅读:注意:蜱虫病患者血液具有传染性

卫生部披露,研究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所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也就是俗称的蜱虫病,患这种病的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确诊病例如有出血,要入院尽量单间隔离。

2009年至2010年,中国就发现了“蜱叮咬病”。当时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苏、辽宁等地出现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证实,这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所致,该病毒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因和蜱虫叮咬相关,所以冠以“蜱叮咬病”。

卫生部昨天发布通知,对于确诊的蜱虫病病例,家属要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呕血、咯血、牙龈出血、血便或血尿等出血表现,有出血表现的病人应住院治疗,医院尽量单间隔离并张贴明确标识。病人诊疗用品专人专用,诊疗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尽量减少探视,所有进出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14天,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

对于医护人员,卫生部也作出明确要求,医疗、流调、采样、陪护及转运人员应按预防接触传播类疾病的原则进行防护。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时应戴乳胶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应摘除手套,洗手消毒。从事气管插管或其他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穿隔离衣并戴外科口罩和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置专用包装袋并进行消毒。

精彩推荐:“新型布尼亚病毒”或为蜱虫叮咬致病元凶

社会万象
国际快讯
人间冷暖
奇闻趣事
世间印象
叽歪哥
历史名人
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