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娱乐爆料 > 《我和我的家乡》为什么让沈腾最后压轴,因为他才是关键

《我和我的家乡》为什么让沈腾最后压轴,因为他才是关键

来源:风度派    阅读: 1.0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宁浩认为家乡和祖国有很大的区别,“家乡和祖国这两种力量感是不一样的。提到祖国会让人们觉得很宏大,有血脉贲张和自豪的感觉,而提到家乡则特别温暖。家乡应该是更具体的关于人的描述,关乎每个个体。”

由宁浩担任总导演的《我和我的家乡》深深受到他这种思想的影响,这部由张艺谋担任总监制,宁浩、徐峥、陈思诚、闫非和彭大魔、邓超和俞白眉分别执导五个故事的喜剧片。作为《我和我的祖国》的姐妹版,一开始就备受人们的关注,成了2020国庆档票房冠军。

《我和我的家乡》为什么让沈腾最后压轴,因为他才是关键

电影通过东西南北中五大地域的家乡故事,讲述了人们跟家乡之间那种割舍不断的情怀和宿命。通过不同人的视角,展现了中国人对于家乡的眷恋和爱。尤其是在社会大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处理好自己和家乡之间的关系,不同导演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刻挖掘和思考,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在影片中出场的角色非常多,演员们也都代表了现阶段国内最高级别的组合和团队。但最终却选择了以沈腾主演的《神笔马亮》作为故事结尾,这并不是一种随意设置,可以说沈腾被安排到最后压轴是有着深层原因的。这种原因和其作品所表达出的思想性及创作性是分不开的。

为什么都是农村?习惯于在“破铜烂铁”里面寻找价值,是否更能找到家乡的变化和光芒?

宁浩说:“提到家乡就像想起母亲,想起家庭一样,是非常人性化、人格化的,它应该是更具体地描述“人”,以及每个个体与事情的关系。”

《我和我的家乡》为什么让沈腾最后压轴,因为他才是关键 第2张

宁浩在之前采访中就谈论过什么是一部电影创作中最难的部分,他认为“作为一个创作者,最难的是保证永远有话要说。”

显然在《我和我的家乡》他找到了自己想要说的那些话。那就是农村的变化。在创作初期他就提出了自己的理念,“提到家乡则特别温暖。家乡应该是更具体的关于人的描述,关乎每个个体。”而这个个体就设定在了农村这个广大的环境里面。

如同影片中的大部分主角一样,城市化的进程中很多人离开了农村,但是俗话所说的“三代以上都是农民”,在这个刚刚发展起来的国度依旧适用。

每个人的情感里都有着割舍不断的乡土情怀。而宁浩一贯“习惯于在破铜烂铁里面寻找价值”,而这一次这种价值得到了更直白的展现。正是通过农村的各种变化来彰显了家乡在人们心中地位的变化,这也正是当代人感触最深的地方

电影每个单元都描述了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单元《北京好人》反映出的农村人也能享受医保的普及,《UFO》提到的乡寨特色旅游及物流基础建设,《最后一课》里教育条件的提升,《返乡之路》里对于农村环境的改善,到最后《神笔马亮》侧重的农村经济建设等等,从医疗,旅游,交通,教育,环境以及农村经济建设等全方位地展示了家乡的变化。

当你我不再因来自农村而气虚时,返乡之路时又因为家乡翻天覆地的新样貌而欣慰,走出农村是骄傲,回到家乡一样欣喜。

而这其中《神笔马亮》则发挥了总结性的作用。

五组作品呈现出阶梯性的情感递进,《神笔马亮》完成了对本片情感的最终升华

沈腾在采访中谈起自己的家乡:“我觉得我为我的家乡自豪,感谢我的家乡生我养我,把我培养成一个自信、阳光、乐观、正能量、帅气的人,很感激我的家乡。”

《我和我的家乡》为什么让沈腾最后压轴,因为他才是关键 第4张

家乡对于中国人有着非常寻常的意义,“家乡”这两个字大概也是今年国庆节人们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字典中对于家乡的解释是“指自己小时候生长的地方或祖籍。”

本义上是指我们长大的地方。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在家乡和城市之间辗转,家乡也被现代人融入了更多的元素在里面。这也是《我和我的家乡》这部影片的情感基调。

影片按照地域划分了五个小型作品,分别是《北京好人》,《天上掉下个UFO》,《最后一课》,《回乡之路》和《神笔马亮》。其情感阶段是呈现递进关系的。

从《北京好人》里面对于医疗救助的基本生理安全需要,到后来的《UFO》和《最后一课》其实都暗示着黄大宝对于爱情,以及范老师对于学生的情感归宿的追求,再到后来《回乡之路》中市井流气的商人乔树林,其本质上需求还是尊重上的渴望,当孩子在舞台上大书特书他的事迹时,其实正是他内心深处的一个折影。

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所有活动都蕴含着对应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又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

《神笔马亮》单元其实代表了更高的情感需求也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当马亮放弃俄罗斯高等艺术学府深造的机会,选择去家乡担任书记的那一刻,其实是将自我实现和家乡的建设融合在了一起,这一点正是自我实现的关键所在,也是导演最终会安排到最后出场的主要原因。

对于家乡不仅仅是代表着自己的一种情感需要和单一方向的诉求,而是一种双向满足和实现,这才是《我和我的家乡》最高的情感追求。

小品式喜剧模式的得心应手,文化快餐中必然是那道无与伦比的开胃菜

总导演宁浩评价沈腾时认为:“沈腾身上有一种特别有亲和力和特别自然的部分,生来就适合演喜剧。”

《我和我的家乡》为什么让沈腾最后压轴,因为他才是关键 第7张

《神笔马亮》一开局就展现了非常尖锐的戏剧矛盾,这跟开心麻花早些年非常娴熟的喜剧舞台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当知道丈夫马亮要被安排下乡做村官时,妻子秋霞大闹文艺团,作为摔跤队员直接将团长摔在了会议桌上,将两人对事业发展方向或者说是自我实现目标的尖锐矛盾直接就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而第二幕直接就是马亮在宿舍和秋霞进行视频通话的桥段,期间包袱不断,让人忍俊不禁。很明显《神笔马亮》有着非常显著的小品舞台的风格。这种风格在电影中发挥出非常好的效果,尤其是在《我和我的家乡》这种分割成5个part的表演形式,让沈腾和马丽如鱼得水,从而成为影片中主要的搞笑担当。

相对于葛优大爷那种深沉冷幽默的表演风格,沈腾的表演显然更加接地气一些,将小品那种文化快餐模式的表演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在细节设置上更是发挥出自己IP上的独特优势。无论是《夏洛特烦恼》中的“向日葵”约定,还是《西虹市首富》里面对于西虹市的名字设定等等,可见沈腾在喜剧之路的得心应手,这也是导演能让他作为压轴出场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神笔马亮》显然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篇幅不长的影片中前后两次出现的火车头油画,更是有着非常深刻的含义,作为带头人的知识分子如何选择自己的事业规划,如何将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家乡的建设结合在一起,显然导演希望大家做出更好的选择。

《我和我的家乡》为什么让沈腾最后压轴,因为他才是关键 第9张

当马丽看到村子里到处都是马亮栩栩如生的作品时,最终认可了丈夫的选择。显然现实中的作品比她珍藏在家里墙壁上的画作更具震撼力。正如该小结电影的名字一样,作为从小就被大家熟知的神话故事“神笔马良”本身就是用自己手里的画笔来帮助他人。

既能贡献社会,又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人生还有谁能拒绝呢?这大概也是我和我的家乡最佳的打开方式。

明星八卦
娱乐评论
影视资讯
演出活动
体育吧
娱乐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