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社会万象 > 设立首诊负责制和双向转诊制化解"看病难"

设立首诊负责制和双向转诊制化解"看病难"

来源:风度派    阅读: 2.4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王女士的女儿告诉记者:“从我妈妈确定要做手术到出院,前后历时将近两个月,而真正从手术到出院的时间不到5天。”这期间,频繁的挂号、做不完的检查、漫长的床位等待让她经常游走在崩溃的边缘,以至于发出“到医院看病是一项既挑战体力又挑战智力的活动”这样的感慨。

设立首诊负责制和双向转诊制化解"看病难"

“看病难看病贵”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由于牵涉面广、原因复杂、改革情况不理想等,“十一五”期间一直没能和大家说拜拜。“十二五”开局之年,“看病难看病贵”再次“荣升”为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十二五”规划中提到“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强调,医改是2011年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今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突出抓好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字里行间透露着政府深入医改的决心,但是,对这项和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的改革,我们更想知道啥时才能告别“看病难看病贵”?

百姓声音

提起看病,都有一肚子话要说

已经怀孕5个月的毛晓辉无奈之下把孕期档案改建在一家北京较有名气的私人医院。而在此之前,她都是在团结湖附近的一家妇产医院做常规产检。尽管这意味着从产检到产孩子的所有费用都由自己承担,但是毛晓辉说“我认了,那几次产检搞得我特郁闷,看个病实在是太难了!”

事实上这几次产检成了毛晓辉怀孕期间最不愉快的事件。“只生一个孩子,谁不想挂专家号啊。可是做产检的人太多了,我们一家子人都得想着给我预约挂号,如果预约不上,大冷天的我老公就得凌晨5点钟起来去排队挂号。即使拿到号了,一个常规检查经常要耽误一上午的时间,有时候赶不巧,连下午的时间都得一块算进去。可是医生少孕妇多,大夫的脸色一个比一个难看,更别提回答你的问题了。”

数据显示:北京协和医院门诊量去年最高达到12000,北京儿童医院,其门诊量超过了8000,现在北京的三甲医院都是七八千的门诊量,早上挂号到医院看病的人非常多,包括北京市的患者,还有全国各地的患者。

和毛晓辉不同,困扰张鸣的问题已经不是看病的人太多、大夫脸色难看了,而是手术费用太高了,让这个原本收入不多的家庭日子愈加难过。去年下半年一次急救之后,张鸣被医生告知必须尽快实施心脏换瓣手术,否则就有生命危险。但是,心脏换瓣可是一项昂贵的手术,各种费用算下来要10多万呢,其中能走医保的部分实在有限。张鸣每月的收入不到3000块钱,老婆在超市打工,每个月也就能挣1000多块钱,这以后的日子可真是难过,张鸣经常嘀咕“老说医改,可看个病怎么还这么贵啊!”

政府态度

推行系列便民措施解决“看病难”

卫生部副部长张茅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时表示,“看病难、看病贵”确实是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当中反映的突出问题,是这次医改也是公立医院改革要解决或者要努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所谓看病难,突出的反映是到城市的大医院,找比较好的医生看病非常难。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疗卫生的资源总量明显不足,特别是优质资源短缺,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二是资源的配置不均衡,我们的优质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三是医疗卫生体制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2011年要推行一系列的便民措施,像预约挂号、“一卡通”、无假日门诊,北京25所三甲医院实行了无假日门诊,群众反映很好,有一些门诊量已经达到了日常的50%以上。据他们统计,如果是50所三甲医院都实行无假日门诊的话,等于我们增加了10所三甲医院的资源,当然医务人员会比较辛苦,要进行值班,我们要鼓励三甲医院延长门诊时间、方便群众的政策,实行“一卡通”。

“十二五”期间个人支付医疗费用比例降至30%

针对看病贵的问题,张茅表示,主要是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同时个人支付的比例,虽然总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是绝对数还在增加,所以群众对看病贵的问题反映比较强烈。要缓解看病贵的问题,首先要加快深化医改,真正使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的方向,减少过度医疗、大检查、大处方。二是外部加强制约机制,推进支付方式改革。要借鉴国际和国内好的做法,采取总额预付的方式、按病种付费的方式,充分发挥保障体系对医疗价格制约。三是不断完善医保制度,提高保障水平,使群众个人支付比例进一步降低。“我们设想要在‘十二五’期间降低到30%甚至以下。当然这是一个总的数字,具体到每个人也不太一样,总体上要减少群众的个人负担。”

专家解析

设立科学、高效的首诊负责制和双向转诊制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医学伦理与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卫生法学教研室副主任王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目前的“看病难”现象,实际是由于患者的分流不合理造成的,一方面患者往往没有找到,也不知道怎么找到最合适自己病情的医生与医院,所以只能盲目地、一窝蜂地拥到三级医院看病;另一方面,这些年农村医疗投入的欠账,使得农村的医疗消化能力萎缩。

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化解“看病难”的关键就是设立科学、高效、便民的首诊负责制和双向转诊制。通过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使得基层发挥合理分流患者的作用,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杂症才进城。

王岳说:“其实,在医疗费用差距不够大的情况下,大部分人生病了还是愿意去大的三级医院看。毕竟三级医院里的医生技术水平会比较高,并且诊疗设备也会比较好。因此,才会有患者分流不合理和医疗资源浪费的现状。” 要通过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水平,让老百姓觉得感冒无论到一级医院还是到三级医院看都一样好,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

分配医疗资源,应该首先注重公平性

王岳也指出,从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责任来看,重视公平性更是第一位。目前从医疗资源的占有方面来看,不公平之处还是存在的。政府只有尽快消除医疗的不公平性,老百姓才会有安全感,也才真正会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因此,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应当是基本服务水平,即在“服务覆盖率”和“服务内容”二者间应当首先保证“服务覆盖率”,即做到在人人平等享有的前提下不断增加服务内容。在我国医疗资源和资金有限的前提下,政府提倡“公平性”是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十一五”攻坚看病难看病贵之足迹

“十一五”期间,中央累计安排专项资金558.4亿元,支持近5万个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建设,其中县级医院近2000个,乡镇卫生院2.3万个,村卫生室2万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82个。

全民医保”:截至目前,城乡居民参保达12.5亿人,其中参合农民达到8.35亿人,人均筹资水平从“十五”末期的30元提高到“十一五”的150元。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强化。近两年,中央累计安排资金400亿元,支持1877所县级医院、7000余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1.1万余所村卫生室建设。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朝着均等化的目标迈进。为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等7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惠及亿万家庭。

2009年4月,国务院新医改意见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卫生服务,人均经费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

2009年8月,我国正式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307种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全国已有51%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后的基本药物价格平均约下降30%。

2010年2月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启动,宣布了深化医改的全面推开。

社会万象
国际快讯
人间冷暖
奇闻趣事
世间印象
叽歪哥
历史名人
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