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社会万象 > 校园"灰色短信"令父母伤脑筋

校园"灰色短信"令父母伤脑筋

来源:风度派    阅读: 2.0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校园"灰色短信"令父母伤脑筋

     要在充分保障孩子个人空间和及时发现孩子思想中的不良苗子两者之间“走钢丝”―――这个屡屡引爆“家庭冲突”的问题让众多爸爸妈妈伤透脑筋。那么孩子短信家长们应该看还是应该不看?

 校园流传“灰色短信”

“从××开往××的3838次列车上的乘客请注意了,请您抓紧时间上车,上车时请带上别人的行李……”这是一条流传在校园里的手机彩信,而且越往下读,内容越“过火”。类似的灰色手机短信还有很多,有搞笑的、调侃的、挖苦的。在近日市科学育儿基地举办的“亲子共同成长”育儿讲堂上,“灰色短信”被列为当前家庭教育领域十大热点问题之一。

“我们平时给同学发短信,称呼都比较随意,经常是以‘老公’、‘老婆’或者绰号相称,被老爸老妈看到可不得了。”就读于浦东一所高中的学生小林告诉记者,如今同学之间用短信沟通很正常,不过短信沟通的内容多是不可公开的“悄悄话”:既不能在家里打电话大大方方讲,也不能面对面说。

 不同家长不同处理方式

要不要看孩子的手机短信?不同的家庭,情况也千差万别,记者在采访中大致把家长们的态度分为以下三大类。

“经济制裁”型:“我会按月观察孩子的手机费使用情况。如果发现有一段时间,孩子打电话、发短信特别多,我会找他聊,问他在联系什么事情。”家长陈女士直言,一旦发现儿子与异性朋友关系不同寻常,她会减少给孩子的手机话费,直至没收手机。

“暗探监控”型:王女士的儿子今年参加高考。她经常把门开一条缝,偷看孩子在干什么,趁孩子上厕所或者洗澡的时候偷看孩子的手机短信。

“攻心为上”型:家长曾女士从来不看女儿的手机短信。“因为我有这个自信,自家孩子那点小心思,不看短信也基本知道。就算看短信知道点什么也没意思,关键是要管住孩子的心,和别人无关。”#p#副标题#e#

 “走钢丝”要找平衡

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所长杨雄认为,校园“灰色短信”的流传,并不代表这些孩子认同“灰色短信”传播的价值观,这是孩子运用自嘲、反讽、解构等方法,来宣泄过高的学习压力,表达对枯燥的校园生活的不满。

家长到底该怎么做?教育心理专家应力教授认为,心理学中有一个“禁区效应”,父母越是明确禁止孩子上网、收发手机短信,孩子越会对这些资讯产生好奇心。关键问题在于,父母如何有效化解“禁区效应”,教会孩子辨别各种信息,并在对信息无法作出辨别时,更主动地求助于父母、师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是最根本的要素;而努力完善家庭教养的方式与风格,是建立真正和谐家庭关系的前提。”

社会万象
国际快讯
人间冷暖
奇闻趣事
世间印象
叽歪哥
历史名人
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