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乐活 > 药品 > 阴维脉

阴维脉

来源:风度派    阅读: 1.1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阴维脉

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会于颈部。

阴维脉

联系脏腑:心包、腹。

主要病候:心痛,忧郁。

交会腧穴:筑宾(足少阴经)、府舍、大横、腹哀(足太阴经)、期门(足厥阴经)、天突、廉泉(任脉)。

筑宾(足少阴经)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太溪穴与阴谷穴的连线上,太溪穴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

【解剖】在腓肠肌和趾长屈肌之间;深部有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本干。

【主治疾病】癫狂,痫证,呕吐涎沫,疝痛,小儿脐疝,小腿内侧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肾俞穴、关元穴治水肿;配大敦穴、归来穴治疝气;配承山穴、合阳穴、阳陵泉穴治小腿痿、痹、瘫;配水沟穴、百会穴治癫、狂、痫证。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阴维脉郄穴。

【穴义】足三阴经气血混和重组后的凉湿水气由此交于肾经。

府舍

特点】: 脾经。 肝经。 阴维。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腹痛,疝气,积聚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1.5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5分钟。

大横

[概述]中医针灸穴位之一,隶属足太阴脾经。

[定位] 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解剖]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主治]泄泻,便秘,腹痛。用于治疗气血瘀滞化热引起的便秘、肠痈、以及虚寒洞泄、着凉腹痛、体虚多汗。有除湿散结、理气健脾、通调肠胃的作用。

[配伍]配天枢、足三里治腹痛。

[刺灸法]直刺1~2寸。短刺0.5~1.5寸。

[附注]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腹哀(足太阴经)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配合:配气海治肠鸣。

操作:直刺1~1.5寸。

穴义:脾经水湿在此沉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由穴内满溢穴外。

功能作用:冷降脾浊。

附注: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期门(足厥阴经)

穴义: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有腹直肌,肋间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七肋间神经。

主治疾病: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泄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喘咳,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散行于天之中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由穴外进入穴内后循肝经下行。

功能作用:募集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天突

治法: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解剖: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左右为胸骨舌骨甲状肌;布有皮下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层为气管,再向下,在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

主治:气喘、咳嗽、暴喑、咽喉肿痛、呕逆、瘿瘤、梅核气。

功效:宽胸理气、通利气道、降痰宣肺。

操作:先直刺0.2~0.3寸,然后将针尖向下,紧靠胸骨柄后方刺入1~1.5寸。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咽喉炎、甲状腺肿大、食道炎、癔病等。

配伍:配定喘、膻中、丰隆,宣肺降气化痰,治哮喘;配内关、中脘,理气降逆和胃,治呃逆;配涌泉、内关,降气通络,治失语。

廉泉(任脉)

【解剖】在甲状软骨和舌骨之间,深部为会厌,下方为喉门,有甲状舌骨肌、舌肌;有颈前浅静脉,甲状腺上动、静脉;布有颈皮神经,深层有舌下神经分支。

【主治疾病】舌下肿痛,舌根急缩,舌纵涎出,舌强,中风失语,舌干口燥,口舌生疮,暴喑,喉痹,聋哑,咳嗽,哮喘,消渴,食不下。

【功能作用】收引阴液。

【人体穴位配伍】配金津穴、玉液穴、天突穴、少商穴治舌强不语、舌下肿痛、舌缓流涎、暴喑。

【刺灸法】直刺0.5-0.8寸,不留针;可灸。

【附注】阴维、任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进一步冷降后下行承浆穴。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美食
艺术
家居
电影
保健养生
健康常识
饮食营养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