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乐活 > 保健养生 > 血糖控制很容易吗?

血糖控制很容易吗?

来源:风度派    阅读: 6.02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血糖控制很容易吗?

社会的高速发展,给我们的物质生活、精神领域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然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辩证的,在它万象光鲜的背后,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负面的附属物。就好像,交通便利,但尾气增多使环境恶化了;联络工具多了,而人们之间的信任淡薄了;吃的东西丰富了,饮食带给身体的负荷也加重了。

在针对糖尿病发病现状及治疗的采访中,刘教授为我们做了详细和深入的分析,以帮助本站的网民更科学、彻底地认识糖尿病。

刘志民,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教授、主任医生、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糖尿病组副组长、上海医学会内分泌及糖尿病会诊中心常务副主任、曾任两届上海医学会临床受体学会主任委员、全国受体研究联络组组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军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受体分会委员、WHO上海健康促进会委员及全军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疾病控制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编委及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杂志副主编、中华现代医学杂志编委及中华现代内科杂志常务编委。

刘主任临床工作30年,主要从事内分泌以及糖尿病的基础与临床工作,尤其擅长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诊治,对糖尿病疑难危重病例的处理有丰富的经验。#p#副标题#e#

现状如何?中华糖尿病协会的数据统计说明问题。

就糖尿病在上海,甚至在我国的现状都是十分紧迫的。1980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0.86 % ;2008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10 % 。日本发病率0.4 %-6 %;我国发病率10 %-11 % 。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从自己国家不同年份、与发达国家的糖尿病控制率做出对比。照此发展态势,中华糖尿病协会医治人数预计将达到9000万。糖尿病前期病人比糖尿病人还要多,预计将超过1.5亿。所谓糖尿病前期人群,就是指那些血糖升高了,但还没得糖尿病的人。专业上称作糖耐量减低,或空腹血糖受损。

为何会得糖尿病?其实原因藏在生活中的细节中。

以下的这些生活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已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了某种程度的负面影响。但有些人不屑一顾、听之任之;有些人却引以为戒、采取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实,健康的选择权往往在我们自己手里。

吃得丰盛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小编所无法体会的那些年月里,上海市每人每月都只有半斤肉半斤油,没有零食,想胖都胖不起来。

而如今呢?不说每顿大鱼大肉。但今天老友火锅聚餐,明天工作饭局应酬,周末恋人西餐约会,应接不暇的物质生活丰富着都市人群近乎躁动的追求。

出行方便

发展让我们的交际和生活圈越来越大,要去的地方越来越远。路远了,步行也就不现实了。于是坐车、拦Taxi,也就是成了很平常的事了。

这些丰盛和便利我们都无理由拒绝,但是营养过剩、运动量少却使很多人进入亚健康状态,甚至被糖尿病找上门。#p#副标题#e#

本站:如今的生活习惯,给糖尿病的防治工作加了不少阻力。刘主任,请您谈谈上海地区目前糖尿病防治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刘志民主任:好的,就我们目前的糖尿病预防工作,不仅仅是上海,在全国都制定了三级预防目标。

第一级,是针对普通人群预防糖尿病,全民都要做,使血糖不要升;

第二级,针对已经得了糖尿病的人,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其实血糖升高恐怖吗?并不恐怖,可怕的是并发症,因为并发症会致残致死;

第三级,就是已经得了并发症的糖友们,要积极地预防致残致死。我们在糖尿病治疗达标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强调达标,作为医生,只要你努力降一点,病人受益,能够救回来的就多一些。

糖尿病治疗面临的最大问题,达标难!不达标人群占3/4

我国在04、06年两次针对不同人群做了大型普查。结果显示,血糖控制能够达标的糖尿病患者不到1/4。故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国际糖尿病联盟提出了“治必达标”的口号。

本站:刘主任,是哪些原因导致这么多糖友不达标呢?

刘志民主任:导致不达标的原因很多,病人原因,医生原因都有。但是要说明的是,其实真做到100%达标是不可能的,不仅在我们国家,在国际上,像美国这些发达国家,它的达标率也只是33%。

本站:但美国的33%高于我国25%的达标率。

刘志民主任:并不是这样,两国制定的标准不同。我国规定7.5%达标,而美国6%达标,我们的标准定位本身就高于他们。这就说明,全世界的血糖控制达标情况相差无异。所以全球的糖尿病防治工作,使血糖控制要达标,都是任重而道远的。

本站:控制标准是怎样的呢?

刘志民主任:标准有两种:一为“最佳”,一为“良好”。

最佳:即空腹血糖为6 mmol/L以下,餐后不大于8 mmol/L。这就是最佳状态;

良好:空腹血糖在7 mmol/L以下,餐后不大于10 mmol/L。#p#副标题#e#

本站:为什么会有两个控制标准呢?

刘志民主任:因为两个控制标准所预防的情况有差别,如果控制在“最佳”状态,既能预防大血管并发症也能预防到微血管并发症;如果是“良好”状态,那么是只能预防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而无法预防大血管方面并发症的。 

不达标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观念和认识不足。

2009年的世界糖尿病日主题为“预防与教育”,教育也同样引起了国际糖尿病联盟的重视。

本站: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糖尿病发病率升到6%就不再升了,而我们国家发病人数却仍旧激增,这是为什么?

刘志民主任:这说明国外在这方面的教育非常成功,人人经过教育以后都提高了健康意识,为了自己的健康大家都会这样做。就像父母中有患有糖尿病的,因为遗传因素,子女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饮食,不再大吃大喝,拒绝肥胖,那么他因遗传因素而得糖尿病的几率就会随着降低甚至没有了。

本站:在具体的问题上,知识的传导也有存在误区。比如有些人对注射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很抗拒;有些人又认为胰岛素是糖尿病的救命稻草。那该如何解除大家对胰岛素的偏见呢?

刘志民主任: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说明,用药无法控制病人血糖的情况下,那就应该注射胰岛素降糖。但是病人不愿意打,这部分病人的观念里认为病重了才打胰岛素,而且打了就对胰岛素产生了依赖。其实这就是观念和知识的不更新导致的,胰岛素该打,它没有副作用,而且降糖的功效非常好,该打的不打,延误了病情。#p#副标题#e#

本站:在治疗上,今天的治疗方案与以前的治疗有什么不同吗?

刘志民主任:这是关于医生的情况。在过去的传统观念里,医生都是先对病人进行两个月的饮食控制,不行了之后再吃药,然后酌情加量,如果还不行,才要注射胰岛素。

而在现在,方法比传统的方式积极了很多。在欧美,已做到早期联合了。一开始就给病人用二甲双胍,而且饮食控制照做,双管齐下。如果用药不行,还可以及早注射胰岛素或改加黄尿素(消渴丸、优降糖等)。

本站:那么这套方案也适应于中国人吗?

刘志民主任:中国糖尿病协会根据中国人的特点做了一点改变。胖的人,一开始就加二甲双胍;但是中国有很大一部分糖尿病人并不胖,虽然二甲双胍也可以用,但是更多的是加长效胰岛素或增敏剂。

为了达标降糖 中西医不同方案到底哪种好?

本站:刘主任,作为西医方面的专家,您认为西医治疗对比中医治糖尿病的优势在哪呢?

刘志民主任:应该这样说,因为我们的目的都是达标降糖,不管你用中药还是西药,只要能达标,我个人认为它就是好药,对这个病人而言,它就是优势!

我们不能说谁好谁更好,因为病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因病施治、对症下药,归根究底都是要能达标。#p#副标题#e#

采访小结:达标降糖的目标是任重而道远的,事关人人。

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刘主任诙谐幽默,但谈到目前糖尿病发病趋势的紧迫性,这位同事口中“医德双馨、与世无争、慈眉善目”的专家却握着拳头说:“现在真的需要每个人的努力,重视糖尿病的危害。无论是医生、卫生部门、机构还是媒体,都要加强教育,人人都要行动起来,事关人人。”

也许你的身边没有患糖尿病的人,也许你觉得那都是老人会得的病,也许你觉得糖尿病无非也就是降降血糖的事……如果真的只是这样,那就表明在糖尿病知识的认知上,你还被“教育”得不够。虽无必要过分夸张地紧张它,但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一种现代的、合理的健康理念,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只是需要我们“管住嘴、迈开腿”就能使疾病不找上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美食
艺术
家居
电影
保健养生
健康常识
饮食营养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