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乐活 > 外科 > 中医治疗湿疹方法

中医治疗湿疹方法

来源:风度派    阅读: 2.0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湿疹方法

(1)湿热并盛型:法宜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方用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加减。热盛加生石膏、白茅根,毒热盛时加大青叶,大便燥结加大黄。亦可服用龙胆泻肝丸、防风通圣丸。

(2)脾虚湿盛型:法宜健脾燥湿、养血润肤。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湿盛渗出多时加萆薢、车前子,有热象舌苔黄、脉滑者去苍术、桂枝,加茵陈、黄柏、滑石。也可服除湿丸。

(3)血虚风燥型:法宜养血疏风、除湿润燥。方用消风散或四物消风散加减,湿盛者加车前子、泽泻,痒甚者加蒺藜、苦参。亦可服养血安神丸配秦艽丸合用。

(4)针刺疗法:可针刺曲池、足三里、血海、委中等穴。耳针可取肺、肾上腺、神门、内分泌等穴。

█ 穴位注射(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足三里、曲池;2、长强。

(二)。治法

药液:第一组穴用维生素B12(0.1毫克)注射液;第二组穴用非那根(12.5毫克)加维生素B1(50毫克),主要用于阴囊湿疹。

以5号齿科针头,刺入穴位得气后。第一组穴每穴注射入药液1毫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第二组穴,将药液全部注入长强穴,3日1次,2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述第一组穴治疗50例顽固性湿疹,结果显效以上占84%,总有效率达96%[2];第二组穴治疗顽固性阴囊湿疹35例,结果治愈26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4%[3]。一般而言,以病程短者效果佳[3]。

○ 体针

(一)取穴

主穴:湿疹点。

(二)治法

先找寻湿疹点,令患者背向光亮处,在背部仔细寻找出低于皮肤,灰色发亮,针头大,散在的小点,此即湿疹点。找到后,用左手拇、食、中指捏提皮肤,右手持一寸长的毫针,直刺该点,进针七、八分,小儿可浅刺,进针后提插二、三下,快速出针不留针,每次可针10~15个湿疹点。每日或隔日1次。另可配合服用维生素C200毫克,异丙嗪50毫克,强的松10毫克(小儿酌减),每日3次。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476例,治愈433例,治愈率达90.9%[4]。

○ 电针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皮损区(下同)。

(二)治法

以酒精消毒皮损区后,毫针由皮损边缘刺入皮下组织,针的方向与皮面平行,针刺数目按每块皮损大小不同,用2~6根不等。然后接通电针仪,用疏密波,频率20次/分,强度可逐渐增大,至病人感觉适度为止。每次电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慢性湿疹26例(内包括神经性皮炎患者),治愈8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达100%。

█穴位注射(之二)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曲池、足三里、肺俞、三阴交、血海;2、箕门。

(二)治法

第1组穴用于治疗全身性湿疹,每次选2穴,交替按顺序轮用。用10毫升注射器,先抽2.5%拘橼酸钠注射液0.6毫升,再抽患者自身静脉血液6毫升,立即摇匀,得气后注入所选穴位。每周1次为一疗程。第2组穴用治阴囊湿疹,双箕门穴交替选用,以当归注射液于得气后注入,注毕艾灸15分钟。每日1~2次,2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全身性湿疹46例,痊愈40例,有效4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7%;阴囊湿疹42例,有效24例,好转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8.1%。

○ 耳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肺;2、对耳轮(耳廓区域)。

配穴:神门、内分泌、交感。

(二)治法

第1组穴和配穴用毫针刺法,每次取1~3穴。先将浸湿3%硫酸锌的衬垫紧贴于皮上,依次接电极板,盖以塑料布并用胶布固定。术者将毫针刺入耳穴,接通直流电针仪,负极接耳针,正极接极板;治疗15分钟后,交换极性,再治疗5分钟,日1次,6次为一疗程。第2组用刺血法,双侧均取,用左手固定施治之耳廓,使对耳轮部充分暴露,用右手持钢笔式紧握{10}针(或三棱针)针柄,按对耳轮弧形切线的垂直方向,用针头于对耳轮轻轻划割,长度小于5毫米,划痕间距2毫米,使之微微出血,再用消毒棉覆盖创面,约3~4小时后去掉,血痂待其自然脱落。

(三)疗效评价

以第1组治65例,痊愈45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有效率93.8%[8];第2组治疗12例,全部治愈,痊愈率达100%。

○刺血

(一)取穴

主穴:肺俞、委阳。

(二)治法

令患者取俯卧位,暴露后背上部和双腿。先以三棱针点剌肺俞,然后挤压穴区出血,即在其上拔罐。之后,再点剌委阳出血加罐。每穴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手部顽固性湿疹38例,痊愈26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

○皮肤针

(一)取穴

主穴:大椎、膀胱经线(大杼至白环俞段)。

配穴:血海、风市、阿是穴。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酌加,慢性患者应加阿是穴。令患者取俯卧位或端坐位,以皮肤针自上而下弹剌,重点为背腰段,叩剌强度中等,至皮肤潮红为度。穴区可在直径1cmm内反复叩剌至潮红。阿是穴可从外向内围剌,法同上。每日1次,5~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40例,临床痊愈28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

█其它方法

外治法

湿疹除内服用药(食)外,同时配合外治法,疗效会更好。

外治方: (1)紫草油:紫草9克,用香油适量炸焦,待油成紫色捞出紫草即可,每日数次,用油涂患处 。

(2)鸡蛋馏油:鸡蛋7个,煮熟取蛋黄,锅内放麻油50~100克,文火将蛋黄内油熬出,待蛋 黄呈焦糊状即可,取油频涂患处。

(3)乌贼骨适量研细粉,散敷湿疹处,每日数次,适用于有渗出者。

(4)文蛤散:文蛤100克,川椒50克,轻粉3克。将文蛤打成细块,炒至金黄,入川椒同炒至 黑色,以起烟为度,入密封罐内封存。第二日加入轻粉,共研细末。香油调搽。

(5)包云膏:松香末60克,硫磺末30克,研匀,麻油拌成糊状,摊于纱布上卷成如指头粗条 ,用线扎紧,再入麻油中泡1天,取出。用火点一头,下用粗碗接着。布灰陆续剪去,取所 滴药油,浸冷水中一夜,外搽用,尤适合伴局部感染者。 (6)土豆洗净,切碎捣烂,敷患处,用纱布包扎,每昼夜换药2~3次。

湿疹的辨证论治

湿热型【证见】 皮肤可见红斑、肿胀、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渗液较多,浸淫成片,瘙痒较剧烈。可伴有发热,疲乏倦怠,或有腹痛,便秘或腹泻,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佐以祛风。

【方药】

1.主方 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鱼腥草各30克,牡丹皮、泽泻、通草、防风、黄柏各12克,蝉蜕6克。水煎服,每日1剂。 便秘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湿热较盛者,加龙胆草、栀子各12克。剧痒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

2.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风热型【证见】 皮肤见红斑、丘疹、鳞屑、结痂,或有少量渗液。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佐以利湿。

【方药】

1.主方消风散(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荆芥、防风、牛蒡子、苦参各12克,蝉蜕9克,生地黄25克,生石膏30克(先煎),鱼腥草30克,金银花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剂。 瘙痒较剧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渗液偏多者,加土茯苓30克、木通12克。

2.中成药

(1)银翘解毒颗粒(根据银翘散原方配制成的冲剂),口服,每次1-2包,每日2~3次,温开水溶解后服。

(2)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血虚风燥型【证见】 患部皮肤增厚,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脱屑,或见头晕乏力,腰酸肢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或濡细。

【治法】 养血祛风。

【方药】

1.主方当归饮子(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当归、防风各12克,川芎、荆芥各9克,白芍、何首乌、丹参、白蒺藜各15克,生地黄2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l剂。

瘙痒难眠者,加珍珠母、生牡蛎各30克(先煎),夜交藤、酸枣仁各15克。某一阶段见糜烂、渗液者,加萆薢15克、土茯苓30克、泽泻12克。

2.单方验方:千斤首乌汤(广州中医学院《外科学》)

处方:千斤拔30克,何首乌15克,乌豆衣12克,当归、蝉蜕、苦参、白鲜皮各9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l剂。

美食
艺术
家居
电影
保健养生
健康常识
饮食营养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