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乐活 > 外科 > “艾滋女”闫德利事件发人深省

“艾滋女”闫德利事件发人深省

来源:风度派    阅读: 9.67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闫德利事件”正式立案侦查

“艾滋女”闫德利事件发人深省

容城县女子闫德利先后三次接受艾滋病检测,结果都证明她并无艾滋病。闫德利和她的家人认为,博客和帖子很有可能是闫的前男友发布的,其目的是为了报复她。

无论“闫德利事件”是否缘于闫的前男友的报复,无论事件最后如何收场,现在基本可以肯定,闫德利没有患上艾滋病,博客和帖子是他人的恶意所为。目前,容城警方已成立专案组,对“闫德利事件”正式立案侦查。

“闫德利事件”首先涉及直接法律问题。

如法律专家所言,如果闫德利确有明知患艾滋病仍向他人卖淫的行为,那么,她涉嫌传播性病罪(她的犯罪嫌疑很快被排除)。冒用闫德利名义的行为人通过博客发布不实信息,严重损害了闫德利的名誉,可能构成诽谤罪。行为人还发布了大量色情性质的照片,可能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的违法或犯罪行为。对于上述三方面行为,警方都需要迅速介入调查,以尽快查清事实真相,既为无辜者洗刷清白,也将违法犯罪者绳之以法。此外,被曝光电话号码的那200多名所谓“性接触者”,也有追究行为人民事责任的权利。

“闫德利事件”涉及的法律问题并不复杂,相较之下,它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折射出了十分微妙的社会心态,这一点似乎更加耐人寻味,更具有剖析和反省的价值

在“闫德利事件”背后的两种心态

一种我称之为“宁可信其坏”心态,另一种是“窥探隐私”心态。先看第一种。署名“闫德利”的博客和曝光“艾滋女”与279名嫖客发生关系的帖子在网上发布后,从一般网友到追踪采访的媒体记者,似乎很少有人怀疑博客和帖子内容的真实性。“闫德利”在博客中宣称,“我的人生既然已经烂了,那就要烂出名气”,“我不后悔,这些道貌岸然的男人都是我的玩物……不能让他们过得那么逍遥,我对自己的选择很骄傲”。人们愿意相信,在中国的当下,一个女人为生活所迫,先卖淫故意传播艾滋病,接着又公布嫖客的电话号码,以此对“这些道貌岸然的男人”实施报复,她做出这等坏事并不奇怪。这样的故事看起来是符合“逻辑”的,人们觉得它就发生在自己的周围,觉得闫德利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不必莫名惊诧,也不必痛心疾首。

不由得想起了俄国作家契科夫的小说《花匠头目的故事》:小城里住着一位医术高超、道德高尚、受到所有人尊敬的医师,有一天被人杀死在峡谷里,凶手很快被抓获,但是人们怎么也无法相信,竟然会有人卑鄙到去杀害医师的地步,最后法官也神志失常了,宣布凶手无罪释放:“他没有罪!我不能设想,世界上居然有人敢于杀害我们的朋友和医师!人不能堕落得这么深!”契科夫小说中的人们坚信,人不能卑鄙堕落到去杀害医师的地步,面对耸人听闻的“艾滋女报复事件”,为什么我们“宁可信其坏,不可信其好”,相信人能够卑鄙堕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没有人问一句:一个人怎么可以如此之“烂”、如此之坏?

与“宁可信其坏”心态紧密联系的是“窥探隐私”心态。女人美貌(有照片)、堕入风尘、患艾滋病、接待数百名嫖客、嫖客可能染病、嫖客电话号码公布引爆“定时炸弹”……多么香艳夺目的情节,多少恩怨难解的因果报应,多少人对此浮想联翩,必欲先耳闻目睹而后快,“艾滋女”越是“烂”得彻底,越是坏到极致,她的“绝对隐私”就越是丰富多彩,她的故事就越是精彩纷呈。不能不说,一些人之所以“宁可信其坏”,无不是想窥探到“艾滋女”的更多更“绝对”的隐私。鲁迅说过:“中国之君子,叹人心之不古,憎匪人之逆伦,而惟恐人间没有逆伦的故事,偏要用笔铺张扬厉起来,以耸动低级趣味读者的眼目。”(《伪自由书·后记》)一些人一边叹人心之不古,憎妓女、嫖客之不堪,一边却津津有味地努力打探“艾滋女隐私”,他们何尝不也是唯恐社会上没有不堪的故事呢?

闫德利事件发人深省

事实已经证明,闫德利不是“艾滋女”,她没有与279名嫖客发生关系并向他们传播艾滋病。这个结果应当让人感到轻松、踏实,而不应当让人“失望”。在没有发现真实案例之前,我们不妨相信,在中国的当下,一个女人通过卖淫故意向众多男人传播艾滋病,以万般恶毒的方式对男人进行疯狂报复,这样的坏人几乎不可能存在,这样的坏事几乎不可能发生。即便网络和媒体披露了这样的坏人坏事,但在得到全面充分的证实之前,我们也应当“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应当相信人再恶再坏也是有底线的,人不能卑鄙堕落到十恶不赦、万劫不复的地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社会环境和世道人心怀有最基本的信任,才能建立起对现实生活和未来前景的最真实的信心。

美食
艺术
家居
电影
保健养生
健康常识
饮食营养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