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乐活 > 外科 > 分泌性中耳炎病因有哪些

分泌性中耳炎病因有哪些

来源:风度派    阅读: 1.3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本病命名尚不统一,有称为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积涂粘稠呈胶状者,称胶耳(glue ear)。

分泌性中耳炎病因有哪些

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

1、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自听增强。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传,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小儿常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而由家长领来就医。如一耳患病,另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觉察,而于体检时始被发现。

2、耳痛: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常为患者的第一症状,可为持续性,亦可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本病甚为有关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3、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4、患者周围皮肤有发“木”感,心理上有烦闷感。

分泌性中耳炎病理生理

咽鼓管功能障碍时,外界控制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粘膜吸收,腔内形成相对负压,引起中耳粘膜静脉扩张、淤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强,鼓室内出现漏出液。如负压不能得到解除,中耳粘膜可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上皮增厚,上皮细胞化生,鼓室前部低矮的假复层柱状上皮变为增厚的纤毛上皮,鼓室后部的单层扁平上皮变为假复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增多;分泌亢进,上皮下病理性腺体组织形成,固有层血管周围出现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的圆形细胞浸润。疾病恢复期,腺体逐渐退化,分泌物减少,粘膜渐恢复正常。

分泌性中耳炎治疗

(一)改善中耳通气

1.1%麻黄素液或呋喃西林麻黄素液、氯霉素麻黄素液滴鼻。

2.咽鼓管吹张:可采用捏鼻鼓气法、咽水通气法或导管吹张法。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忌用。

3.红外线或超短波透热理疗,改善中耳血液循环,促进粘膜水肿消退。

(二)清除中耳积液:

1.鼓膜穿刺抽液:用针尖斜面较短的7号针头,在无菌操作下自鼓膜前下方或下方刺入鼓室,以空针抽吸积液。必要时定期重复穿刺抽液,积液为粘液或胶状者,可用α-糜蛋白酶(5mg)溶液先注入中耳少许,待5~10分钟后,再注入其余溶液,稍加压慢注,常可冲洗出多量粘液或粘胶液,每周2次。

2.鼓膜切开术:液体粘稠,穿刺抽吸无效者,可作鼓膜切开术。鼓膜切开后吸尽鼓室内液体,积液粘稠者,可注药液入鼓室,如α-糜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及50%尿素等。

3.鼓室置管术:分泌物粘稠,经上述处理无效;病情迁延,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或估计咽鼓管功能不能于短期内恢复正常者,可经鼓膜留置通气管(内径1~1.2mm的T形管或扣眼硅胶管)。通气管留置时间久暂不一,待咽鼓管功能恢复,即可取管。

(三)病因治疗:

1.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样体肥大者,行腺样体切除术。下鼻甲后端肥大者,行下鼻甲后端部分切除术。

2.抗生素治疗:急性期可选用抗生素,预防或控制感染。

3.类固醇激素药物:可用地塞米松或强地松口服,作短期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于婴幼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主要因感冒迁延不愈,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而诱发。另外,肥大的腺样体也可以直接堵塞咽鼓管口,妨碍中耳和咽鼓管的淋巴引流,使咽鼓管功能改变,感染沿咽鼓管逆行,引起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表现为感觉耳内闷塞,自听增强(感觉自己说话时声音特别大),甚至还会感到剧烈的耳痛。

美食
艺术
家居
电影
保健养生
健康常识
饮食营养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