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乐活 > 内科 > 心理学下的自杀行为

心理学下的自杀行为

来源:风度派    阅读: 2.1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Shneidman认为,自杀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我毁灭行为。WHO认为自杀是一个多因素障碍,是由生物、遗传、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自杀与各种类型的心境障碍有关。心境障碍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与不良的社会环境相冲突而导致异常行为的心理状态。其实,自杀本身不是病,也不是一种疾病的必然表现。精神病患者的自伤,已经不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自杀行为。因为精神病患者已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有意识的控制,其行为是一种病态意识行为,主体自身没有主观感知和客观预想。有学者认为,自杀经历这样的心理历程:挫折感→虚无感→对现实泛化性曲解与反感→对人社会的报复心理→绝望→自杀强迫意念→自杀。

心理学下的自杀行为

心理动力学观点认为,自杀是由一个人经历强大的心理刺激时激发的内部冲突所导致的。这种不仅可以使人倒退道更原始的自我状态,也可以使人对他人或社会的敌意进行抑制,致使他对别人或社会的攻击转为内向投射,产生自杀。健康、正常的人在中枢神经系统高级神经活动调解下,情绪、情感与意志等心理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使其精神活动的强度、紧张度、快感度和复杂度与外界相适应,不断发展、走向成熟。社会个体的性格、气质、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等各异,从而其心理健康水平不一。在负性生活事件的作用下,不同个体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反应,心理的暂时失衡与复归平衡,主要需要个体自身的调节。对常人来说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对意志薄弱、情感脆弱、孤僻自闭者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挫折,情绪失控,对现实曲解,无限度放大不良情绪,甚至直接导致绝望而出现自杀意念和行为。这里,如果心境障碍能够得到社会支持或第三人的帮助,则完全可以走出困境,即使一部分出现病态心境障碍的人,也可以在专业治疗机构和家庭的帮助下,重塑心理认知,恢复健康。

从多起大学生自杀案例可以看出,心境障碍一直伴随这些大学生自杀前的一段日子。也许在较早的时间里,就出现了这种不良心理,但长期以来,无论学校、家庭和社会甚至包括大学生自身都没有对此予以关注和重视。尽管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天之骄子,但事实上,教育视野中的生命意识教育缺失和象牙塔内大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的不完备等都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主因。

美食
艺术
家居
电影
保健养生
健康常识
饮食营养
生活百科